2014年3月24日 星期一

魏貽君、 Albert Lee 談占領行政院一事; 楊逵1905-85,楊翠:暴力的,是國民黨與國家機器,魏揚(法律責任我負 歷史責任馬負

魏揚父親東華大學教授魏貽君說,昨天晚上7點多學生進入行政院時,魏揚正在新竹往台北的客運車上,準備回去立法院,他以黑島青總召身分,決定前往現場負起場控、指揮的責任。




對於占領行政院一事
坦白說,我是非常反對占領行政院"內部"的,但我不反對包圍行政院。規劃不縝密,一堆莫名其妙的路人甲乙丙丁跑進裡頭不知道幹嘛,以及行政院非常不好防守。
但對於媒體報導魏陽帥眾,這根本是抹黑。當時有人衝進行政院的時候,魏陽還在遊覽車上。一開始根本不知道是誰帶領的。進去裡頭逛大街的只有幾個搞不清楚狀況的學生, 坦白說我超不爽他們,進去裡頭不知道幹嘛,工作人員不斷的要他們下來、出來防守外頭。 那些亂衝的屁孩明明只是極少數,快一百倍的人是在外頭靜坐喊退回服貿和坐下。而裡頭又不是沒警察,學生進去的時候你根本在發呆,故意讓屁孩進去裡頭搗亂給 媒體報導是怎樣,根本是不作為幫助犯。
魏陽帶領的組織不斷的要學生從行政院出來,不停的喊坐下,靜坐的民眾也一起喊要學生趕快下來。原本二樓一堆人,媒體都有拍到,魏陽等人來後二樓就沒人了, 這就是證據,媒體有報導嗎?這些媒體都沒有報導。在我看來魏陽等人根本反而是保護行政院,哪來的攻入行政院?我只一直聽到領導人要學生從建築物裡頭出來, 並且和大家說他們不是黨工。工作人員最後還把行政院右側兩棟的建築物封死,避免有人進去建築物裡頭逛大街。有幾個戴口罩疑似是黨工的帶滅火器進去不知道要 幹嘛,還被民眾制止暴力行為。
有警察自己亂爬摔下來,學生們還一起喊醫生醫生,叫醫生趕快來幫忙,這些媒體都沒報導。反而是有學生受傷,行政院外頭的警察阻擋救護車進來救人。
請問這哪裡是攻占?只是單純的包圍而已,媒體你瞎了嗎?道德良知放到哪去?




反服貿學生昨晚突襲行政院,主導策畫此行動的清大研究所學生魏揚,正是台灣文學家楊逵的外曾孫。但今天早上四時三十分時,鎮暴部隊先把他圍起來,大概二十分鐘後,就把他上銬帶走了。

魏揚目前被帶往保大,他在臉書上表示他目前平安,身旁有律師陪同,魏揚臉書上留言瞬間灌爆。(綜合報導)

給在行政院的學生及朋友們:
我是東華大學的楊翠老師。
今晚,我看到你們攻入行政院,表達對行政權濫權擴大,干涉立法權,以及對江宜樺、馬英九執政團隊的憤怒。
我可以了解,我支持你們。既然行動了,就不必後悔。這項行動,一定會被全力抹黑,什麼樣的咒罵都會出現。也一定會有人,將你們跟立法院的學生比較,說你們是暴民。
對於所有這些抹黑、不了解,請你們不要理會,也不必抗辯,要堅定信念,堅定訴求。我們都知道,社會運動中,沒有順民,社會運動,也沒有「真正的」、「唯一的」正確手段。我知道,你們選擇了,而且你們會負責。
各位同學,你們當然不是順民,但是,我知道,你們更不是暴民。
今夜,一定會非常不平靜,國民黨可能將以各種手段,將你們強制驅離。我希望你們可以聽我的話,大家安靜坐下來,雙手緊緊勾著彼此的雙手,聯結成一道堅定的意志城牆。不要落單,互相支持。
1988年的520農民運動,學生也是如今夜一般,緊緊相靠,被警察從身上踩過,他們沒有回擊,但也沒有絲毫畏懼。
暴力的,是國民黨與國家機器,暴力的,當然不是你們。我們的革命,堅定、沉穩、無所畏懼。
稍晚,如果遭遇鎮暴,請大家手勾著手,不反抗、不回擊,即使他們把我們抓走、踩過,我們也堅定信念。這就是我們的革命風範。
加油!我們都在守望著你們。
楊翠

〔記者楊國文/台北報導〕清華大學社會所研究生魏揚被控率領學生攻佔行政院,檢察官認定魏揚是首謀,涉嫌聚眾滋事,且有再犯之虞,擬向台北...
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

帶頭衝政院 魏揚:法律責任我負 歷史責任馬負
帶頭衝政院 魏揚:法律責任我負 歷史責任馬負

反服貿學生二十三日晚間七點多成功進佔行政院,晚間十點半,學生在行政院門口舉行記者會,活動指揮魏揚說,我魏揚身為現場的指揮,我會負任何的法律責任,但歷史的責任會算在下令攻堅馬政府身上。對於攻佔政院的學生,目前在立院的學生則表示尊重。
總統府則在晚間表示,馬總統對於暴力行為表示譴責,並已取消明天的行程;行政院長江宜樺則表示痛心,強調會強制驅離,稍晚行政院將在午夜十二點前舉行記者會說明。
台北市長郝龍斌則是取消晚上行程,表示將會支持警政署的強制作為,同時也呼籲群眾冷靜;宜蘭縣長林聰賢則在臉書貼文,要求警政署不得叫宜蘭調派支援的警察要以保護學生、維持秩序為主,不得參與驅離行動,「否則立即撤回」。
晚上七點左右,黑色青年島國陣線透過臉書傳達準備攻行政院的訊息,開始有學生往行政院移動,晚間七點半門口已聚集數百人,且不斷有學生爬進行政院,晚間八時學生把行政院的大門打開一角,人潮湧入,直到晚間十一點左右,已有近萬名學生和民眾在行政院內外。
魏 揚說,占領行政院除了要給馬政府更多壓力,希望總統正視學生訴求,不要再說他們只是一群違法的學生;此舉也是給在立法院持續占領的朋友抒解壓力,他們將占 領到馬政府做出回應,此外他也揚言,若馬政府不理睬,將會佔領更多的政府機關,「現在不是來跟人民談條件的時候,是你們來聆聽人民聲音的時候。。
儘 管晚間十點半前,警方已將原本排在忠孝東路行政院外的二層人牆逐步移開,但也在另一側的林森南路、天津街一帶加強操練,為攻堅積極準備。魏揚在記者會中跟 現場群眾說,他們剛得到消息,行政院、總統府已經要求要強制驅離,目前已有水車到現場,甚至有消息是所有的消防車都被要求水要加到最滿。
魏 揚表示,他非常沉重地要跟台北市警察單位與各地調上來的警察說,這是個歷史性的一刻,台灣民主就是在一次一次的衝撞、占領爭取來的。他同時呼籲在場警察放 下手中盾牌、把消防車水放掉,一起來創造歷史、參與台灣民主。晚間十點半過後,行政院內已有數十位律師進駐,同時補給站已開始發放物資。

一九八二年,他與陳映真、黃春明參加郭楓創辦的《文季》,是年又任召集人於洛杉磯成立「臺灣文學研究社」,也因此成了「半個黑名單」,曾經一度不能自由返台。約同時期 (:1982年秋),楊逵訪美,許達然也盛情接待過這個左派的臺灣文學老前輩,並寫了〈《同情的理解》.從花園到街路〉一文,說明他們的共同理念與情誼。


「從花園到街路」(1985)收入《許達然散文精選集》頁243-46。應該是紀念與楊逵先生 (1905-85)20年的友情,1965年有一面之雅,1982年楊先生與媳婦住許家2周....1983-84許教授回台灣,多些接觸......


 ****

 魏揚母親、作家楊逵(壓不扁的玫瑰作者) 的孫女楊翠代表到場。她說:讀書,是為了什麼?

學生反服貿送辦 社團聲援

〔記者林俊宏/台北報導〕昨天是國際人權日,但日前參加反服貿抗爭的學生 林飛帆、魏揚卻被台北地檢署傳喚調查,台灣農陣、反服貿黑箱民主陣線等團體昨天在北檢位於辛亥路的辦公室前召開記者會,表達對抗爭學生遭偵辦的不滿;並呼 籲有良知的法界人士不要濫訴,要去體會、理解學生們為什麼上街頭參與抗爭。
反服貿黑箱民主陣線召集人賴中強、憲法一三三實踐聯盟成員黃國昌、義務律師曾威凱及黑色島國青年陣線等團體約十五人到場,林飛帆本人也在場呼口號「抗爭有理,我們無罪」。
魏揚因車禍住院,他的母親、作家楊逵的孫女楊翠代表到場。楊翠說,讀書是為了什麼?思想需要行動才有力量,她希望孩子可以冷靜、理性但熱情地去實踐社會改革,這其中一定有風險,但風險到了,就去承擔它。

 ☆中港路的產業--服務組織「生產系統」及其「轉型」之例  297內有我對先生的懷念 楊逵

 轉型: 紀念戴明博士(2009)
統計品管可靠性與轉型的新經濟學
The Trilogy of the New Economics of Dr. Deming



《楊逵畫像》的傳記書寫

台灣文學中,也出現過與《蟹工船》宏旨有異曲同工之妙的作品。楊逵於一九三四年十月發表於東京《文學評論》的短篇小說〈送報伕〉就具有這種魅力。它同樣描寫弱勢者受資方壓榨的經歷,在不景氣的時代,為了謀得送報的差事,應徵者必須先繳交保證金,招募不到規定的訂戶數,不但領不到薪資,辛苦籌來的保證金亦會被全數沒收。多虧勞動者的自我覺醒,進行抗爭為自身權益奮戰,最後雇主也因被送報伕揭發壓榨勞工而被扭送警局。這是那個時代的共同主題,喚醒被欺凌與被侮辱的人要團結起來對抗強權。吊詭的是,小說〈送報伕〉同樣具有為弱勢執言的精神,為什麼沒有在台灣掀起閱讀風潮,難道是國民性的不同,抑或台灣人不習慣從文學作品中尋找精神的出路,而是直接投身滾滾洪流般的社會運動來快速有效?邱振瑞


讓故事寫滿整座城市 - 楊逵的邀約

楊逵墾植東海花園,勞動之餘在大鄧伯藤下閱報。(楊逵文教協會籌備處/提供)
楊逵借錢購地,與葉陶落腳台中大肚山腰,帶領孩子開墾荒地。此為1968年家族合照。 (楊逵文教協會籌備處/提供)

◎楊翠
城市是故事的容器。這些年,我總是在想,我們該如何演繹一座城市的故事?
2010年,北海道旅行中,氣溫冷冽,飄著薄雨,我重感冒,喉嚨劇痛,輕微發燒,裹著厚重的羽絨衣,走在港都小樽,頭重腳輕,暈眩欲墜。然而,城市以美麗的詩篇療癒我。一個街角,一條巷弄,不時遭遇詩意,我幾乎遺忘自己肉身的痛楚。
在小樽,我真的見識了一座城市如何珍視一個作家。你難以想像,在市場、餐廳、文學館、玻璃館,石川啄木的身影和詩語,他與城市的短暫邂逅,都被不斷複寫,以新穎的創意美學再現。
石川啄木,二十六年在世間的貧寒人生,浪遊北海道的一年日月,被以素雅的美學,深深鐫入城市的肌骨。札幌、小樽、函館、釧路,到處都有他的歌碑與詩碑。在漁港釧路,他只住了七十六天,竟有二十五個詩碑,他短暫工作過的「釧路新聞社」,還被建造為「石川啄木紀念館」。
然而,我們美麗的島嶼福爾摩沙,城市總是乾枯無味,所有曾經發生過的故事,都被毀棄、埋葬。我們也有夢想,夢想從域外取材,耗費數十億,興建華麗古根漢,而不是讓美學元素遍布城市角落,讓旅行者日常可見,隨處遭遇。

壓不扁的玫瑰重綻於日常
4 月15日,我們在新化,感動於一個小鎮,以市民集體的行動,實踐了這種「日常美學」與「遭遇美學」。楊逵出生於新化,小鎮取用作家的文學與生命史,演繹新 故事。老街的「楊逵文學館」,只是其中一個地點,你還可以走進楊逵的母校新化國小,陶藝家王蘭芬的「楊逵文化走廊」,是當地少女與志工媽媽合作的新故事文 本,國小一棟紅磚大樓,向外的牆面,玫瑰意象素雅典麗。你也可以走進新化高工,一條「楊逵文學步道」,引你與作家一同散步,尾端的「葉陶楊坊紀念餐廳」, 取用作家妻子的名字。新化國中則展示楊逵〈默默的園丁〉手稿放大影像。來到新化高中,校門右方,藝術家賴佳宏的公共藝術《馬拉松向前跑》,演繹楊逵「堅毅 前行」的精神;新落成的圖書館大樓,藝術家曾英棟以「壓不扁的玫瑰」為意象,建置八根圓形大梁柱,以殘破的馬賽克,詮釋楊逵不屈的魂體,陽光下,梁柱的玫 瑰燦爛發光。
一如小樽,新化演示了一個作家與在地生活空間的親密關係。然而,一個作家只能與一座城市發生關係嗎?北海道如何看待石川啄木?所有「他曾住過」、「寫過」的,就是「故居」,就是「文學的故鄉」。
這 種美學意識,使城市更加豐富。文學與其他「公共文化財」不同,它具有跨時空性,作家都有他的出生地,然而,作家的足跡和筆墨,卻可以飛躍四方。奧地利裔德 語作家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生於布拉格,曾在西班牙南方小山城隆達住過幾個月,投宿維多利亞女王飯店,飯店裡就有了紀念室與銅像,隆達還有一條 街,名為「里爾克街」。
當前的文化敘事,流動、跨界、越界,已經成為關鍵詞,然而,心靈乾燥的福爾摩沙島民,想像力卻如水泥,人們以為,一個作家只能屬於一座城市。
比出生地更豐饒的文學產房
2011 年,「春光燦爛.走唱楊逵:楊逵文學音樂節」,我們以音樂,傳說楊逵,演繹文學,重述作家與城市的故事。半年多來,我們以四場音樂會,走進國家級文學館 「台灣文學館」,走進清華大學,唱響校園青春進行曲,走進作家的故鄉新化,向小鎮學習如何以新的美學形式,與作家進行跨時空對話。最後一站,我們要回到對 楊逵而言最重要的城市,台中。
如果說,新化孕生了楊逵的肉身,那麼,台中就是楊逵文學的母胎。楊逵1906年生於新化,1924年赴日留 學,1927年返台,在嘉義、彰化、台中、台南、高雄各地奔走,進出社會運動現場與監獄牢房。1935年落籍台中之後,直到1985年在台中辭世,五十年 間,除了囚居綠島的十二年,以及晚年因病暫離之外,未曾離開過台中,他的作品,絕大多數在台中創作,他的生命地圖、文學創作與社會實踐,與中台灣的地圖緊 密疊印。
首陽農園、一陽農園、東海花園等歷史空間,《台灣新文學》、《一陽週報》、《文化交流》等文學雜誌,「民眾出版社」、「新生活促進 隊」等,都在台中。1947年「二二八事件」的積極參與,1949年〈和平宣言〉的撰寫,以及兩度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入獄的歷史空間,都在台中。相較於他的 出生地新化,台中,確實是楊逵生命故事與文學故事最豐饒的產房。
1961年楊逵出獄後,歷經年餘的輾轉流徙,1962年,在台中市郊大肚山 丘陵,借貸五千元購置荒地,經營「東海花園」。直到1981年因病暫離為止,他前後在東海花園生活了二十年。1970年代到80年代,來自四面八方的文學 作家、青年學子、國際學者湧入,「東海花園」成為各方前來「朝聖」之地。


接住那被拋入虛空的夢想磚
首 陽農園、一陽農園、東海花園,都不只屬於楊逵或楊家。正如文壇稱頌林海音的客廳是「半個文壇」一般,楊逵的花園,既是「半個文壇」,也是青年啟蒙與社會實 踐的重要場域。如果石川啄木浪遊一年的北海道,以豐富的創意美學,演繹詩人的靈魂,那麼,楊逵生活了五十年的台中這座城市,為何如此乾瘦?如果里爾克在隆達數個月而有了一條「里爾克街」,那麼,台中要有幾條「楊逵街」?
事實是,台中城市一直拒絕楊逵。其實,1976年,楊逵就曾寫〈我有一塊 磚〉,夢想以「東海花園為磚」:「如果有人想在這裡蓋個藝術館、圖書館、民藝館之類的文化傳播機構,我很高興捐出這一塊土地。」1985年,作家走離人 間,藝文空間的夢想被棄置,火葬場遷來了,其後,故居所在地,又被劃為「殯葬用地」,各方爭取無效,「東海花園」不能再生,只能成為墳場。
他在世的最後九年,以及辭世後的二十七年,三十六年來,楊逵手中的「磚」,有如拋入虛空,無論是公部門或是企業家,都未曾回應楊逵的理想,而能回應他理想的朋友們,卻都無能為力。
我們一度絕望。但我們仍幻想,在這座城市栽植希望之樹,我們幻想,讓故事寫滿整座城市,我們幻想,美學的羽翼滿城飛舞。

4月28日,「春光燦爛.走唱楊逵」,我們以音樂和創意,邀約各位前來台中城市,走訪老人的生命地圖,走進他的故事產房和文學母胎,一起思索,如何讓幻想落實,豐美這座乾瘦的城市。 ●
■「楊逵文學音樂節」台中場,時間是4月28日,下午3時至6時為「文學市集」,販售楊逵文創商品;晚間7時為「合力造樂詩歌發表會」,詩人吳晟、林梵、樂人陳明章等將現場演出,地點在CMP BLOCK台中人文美學生活特區 (台中市中港路一段257之2號)。





日期:1905/10/18
文人楊逵誕生

壓不扁的玫瑰


「這樣的一位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泥土、熱愛勞動,為理想而不斷的奮鬥、勞動、入獄、獲釋,再奮鬥……的堅苦老人,真不愧是台灣人民的老英雄!」

詩人高準熱切歡呼的這位老英雄是楊逵,他的多難生涯、作品性格正是反侵略、反壓迫「壓不扁玫瑰」的具體象徵。

楊逵,本名楊貴,1905 年今日,生於台南縣新化鎮。10 歲時,吧哖事件發生,他目睹日軍鎮壓台灣人民轟轟的「砲車」;義民被統治著視為匪徒,這類歷史扭曲,使他日後萌生「想以小說的形式來糾正被編造的歷史。」而「決心走上文學道路」。

「大目降公學校」*畢業後,投考「醫學校」落榜,受雇於新化糖業試驗場當工友,一年後考上「台南二中」(今台南一中),由於晚上「啃」課外讀物,白天上課,常打瞌睡,「愛睏的楊貴」,全校聞名。

中學唸了 2 年,19 歲因不滿父母作主,要將他 12 歲就過門到家的「童養媳」給他送做堆,以及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輟學前往日本。他先進補習學校,以打工生活,這段期間,他幹過送報伕、工人、挑工;1925 年,考取私立日本大學夜間部文學藝術科。

1927 年,楊貴應「台灣文化協會」連溫卿力邀返台,時值農民運動最熾熱之時,他義不容辭投效其中,和壓榨者──日本財閥抗爭,他在農民組合負責政治、組織、教育三部職務。

1932 年,他完成了處女作「新聞配達夫」(送報伕),賴和介紹將這部小說前半部發表於《台灣新民報》,並建議他使用「楊逵」之名發表,以前有位日人譏諷他為「楊 貴妃」,他一直耿耿於懷,而今借用黑旋風李逵為名,正合他意,這位水滸傳小說人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性格,他深為喜歡。

楊逵作品不多,但篇篇佳構,深具影響力,張良澤分析這些「反抗的文學魂」如下:

「鵝媽媽出嫁」──基於儒家大同思想的「共榮經濟論」。
「種地瓜」──長期抗戰論。
「無醫村」──醫療制度改革論。
「萌芽」──戲劇運動論。
「送報伕」──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論。
「模範村」──革命思想啟發論。
「春光關不住」──響應祖國抗戰論。
 

楊逵的不屈精神是:「好,我們就攜手奮鬥吧!叫你們吃苦頭的,也同樣叫我們吃著苦頭,他們是同類,是我們共同的敵人!」(送報伕);這朵開花於「台灣新文學」盛期的玫瑰,不僅壓不扁,也永不枯萎。
 
◎歷史台灣內容節錄自莊永明先生著《台灣紀事(上)(下)》一書(時報出版社出版),著作權屬莊永明先生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目降社(荷文音譯:Tavakangh)為台灣17世紀中葉仍有之平埔族群社,該社合併自新港社旁的Teopan、Tatenpoan及Tibolegan三小社。其位置約在今台南市新化區,人數則在369人左右。清朝,因漢人移民屯居或本身漢化影響,大目降社已日漸沒落且鮮少文獻記載,不過,台灣日治時期各項數據顯示,原大目降社所在地區仍有近千人的「熟番」,惟疑因被歸類成新港社的一部份,而失去自己的社名稱呼。




<鵝媽媽出嫁>,書中還夾著三小張我拍的座談會照片。竟沒在相簿而流落於舊書,都忘了呢! 沒寫日期,應就在八O年代初吧。左右二張是賴和平反座談會,主席是陳映真。中間是另個文學座談會,他在台下以來賓身份發言。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