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

乃木希典 Nogi Maresuke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日本語

乃木希典Nogi Maresuke

第3任台灣總督
任期
1896年10月14日 – 1898年2月
前任 桂太郎
繼任 兒玉源太郎

出生 1849年12月12日
 日本江戶長府藩上屋敷
現·東京都山口縣下關市
逝世 1912年9月13日
 日本東京市
政黨 長州藩
配偶 乃木靜子
專業 陸軍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乃木 希典
假名 のぎ まれすけ
平文式羅馬字 Nogi Maresuke
乃木希典(1849年12月25日-1912年9月13日),日本陸軍大將,從二位・勲一等・功一級・伯爵。出生於日本長州藩(今山口縣)藩士(下層武士)家庭,從師玉木文之進。多次參與日本內部及對外戰爭,在二戰前與東鄉平八郎一起被多數日本人奉為「軍神」(又稱「聖將」、「武聖」)。
在戰後,由於受到司馬遼太郎作品《坂上之雲》的影響,有論者開始評價乃木希典是無能的「愚將」。黃昭堂《台灣總督府》一書敘述了乃木希典擔任台灣總督期間對台灣人民的鎮壓與政治腐敗,並批評乃木希典「政治無能」。然而蔡焜燦《台灣人與日本精神》一書,卻說明乃木希典極力匡正官吏的風氣,本身以身作則,甚為清廉節儉;同時也極力禁止日本人對台灣人民施虐或進行不公平交易的行為。對於乃木希典能力與作為的爭論,至今仍然持續。

目錄

簡歷

從軍

甲午戰爭

台灣總督

  • 1896年台灣日治時期曾擔任台南守備隊司令、第2師團長。10月14日任第3任總督,制定了三段警備法,確立了「以台治台」策略。任內發生高野孟矩事件,導致「日本帝國憲法是否適用於台灣」的爭議。其母親的墳墓原位於臺北林森北路與南京東路交叉的日本人墓園。1991年遷回日本。12月時,爆發「太魯閣事件」,日軍死傷慘重。
  • 1898年對總督一職感到厭倦而辭職。他在對友人的信中抱怨日本統治台灣一事:「就像一位叫化子討到一匹馬,既不會騎,又會被馬踢」,認為台灣是塊燙手山芋,因此日本國會一度出現以一億日圓的價格將台灣賣給中國法國的想法,稱為「台灣賣卻論」。
  • 1902年兒玉源太郎強烈反對賣掉台灣,甚至向伊藤博文立下軍令狀,致使伊藤博文當即表態不會賣掉台灣且改任命其為第四任總督,乃木希典因而退位。

日俄戰爭

  • 1904年日俄戰爭中任第3集團軍司令官,並晉陞為陸軍大將。
  • 1904年12月5日,戰場指揮官乃木希典大將駕著機槍逼迫士兵以「肉彈」戰術衝鋒肉搏,並敢死隊奪取203高地(今旅順猴(後)石山)。其間他的次子保典少尉戰死於203高地西北坡,而長子勝典中尉戰死於第二軍南山戰役的金州。攻下高地後日軍在頂峰修建了一個炮彈型的紀念碑。乃木希典賦漢詩紀念:「爾靈山(乃木希典為203高地取的名,203之諧音)險豈難攀,男子功名期克堅,鐵血覆山山形改,萬人齊仰爾靈山。」此碑現在仍在白玉山上。日軍12月5日傍晚開始炮轟旅順市區,及港口中帝俄退守旅順港的殘餘艦隊。
  • 1905年1月,日軍佔領了203高地之後從山上向旅順城區和港口猛轟,停泊在港裡的俄艦全被擊毀。俄軍的城防司令也被炸死。俄軍遼東地區總司令官施特塞爾投降。3月參加了奉天會戰
  • 日俄戰爭中的一段時期,乃木希典因病由兒玉源太郎代為指揮。有人認為若非如此,旅順也攻不下來。(也有一種說法認為,乃木正是因為在203高地作戰不力,才被換下來由兒玉源太郎指揮
  • 戰爭期間,他寫下了一首漢詩:「兩軍對峙今若何?戰聲恰似迅雷過!奉天城外三更雪,百萬精兵渡大河。」
  • 1906年被任命為軍事參議官。
  • 1907年,因戰功而昇為伯爵。
自殺當日之乃木夫妻
  • 由於在旅順攻打戰中日軍死傷慘重,因此當時乃木已起自殺請罪之念,並向明治天皇請辭。但明治天皇不許,並任命為學習院院長,負責教導皇孫裕仁(即後來昭和天皇)。乃木希典於學習院院長任內,推行軍事式教育,而且對裕仁亦很嚴格。據說當時明治天皇命乃木希典任院長時曾說過「你為朕失去了兩個兒子,現在朕將這班孩子交給你。」乃木希典其後一直任學習院院長至殉死。現在學習院大學內仍留有命名為「乃木館」的當時的學生宿舍一部份。

殉死

殉死的影響

乃木希典為天皇自殺,被日本人稱為「殉死」。乃木希典也成了「武士道」精神的象徵。死後當局為他在其故居等多地建「乃木神社」,宣傳武士道精神。
乃木希典紀念郵票
乃木希典的殉死後來被許多日本作家作為題材寫進文學作品中,如:

家族

消息出處

  1. ^ http://cwdhf.blog.hexun.com/19795785_d.html
  2. ^ 根據乃木希典日記

  3. 日期:1896/10/14
    乃木希典授命為台灣總督

    創立意見箱的乃木總督

    日本據台,殖民政府的第 3 任總督乃木希典陸軍中將,是日俄戰爭的勝利將軍,同時也是率領第二師團侵台的將領。他於 1896 年今日,拜命為台灣總督,接替在職僅 4 個月的桂太郎,同年 11 月 17 日,抵台北履新。
    乃木是一位實事求是的軍人,他捨桂太郎下令新建的豪華日式官舍不用,而住進領台之初的簡陋洋式官舍;並且一再諭告文武官員要善待台灣百姓,不要以征 服者及特權階級自居,但是訓者諄諄,聽者藐藐。乃木為使台灣人「下情上達」,創設了意見箱,稱為「訴箱」,希望大家勇於鳴不平,這種「訴箱」之設,可說是 台灣意見箱的濫觴。台灣人將「訴箱」視為申訴日人橫行暴虐的「窗口」,每每將他們惡劣行徑,書於紙上,塞入意見箱,使彼自受其辱,統治當局閱後,往往啼笑 皆非,終於惱羞成怒,兩個月後就將「訴箱」撤消了。

    乃木主政下,曾修改地方官制,將三縣一廳改為六縣三廳(台北、新竹、台中、嘉義、台南、鳳山六縣及宜蘭、台東、澎湖三廳)。

    日 本據台後的第一道懷柔政策,為乃木所頒行的「土匪歸順政策」,他想據此消弭抗日勢力;史家對乃木的評價最有微辭是:他採行了「三段式警備制度」,將台灣各 地分為三級:一級區是山地危險區,派駐憲兵及軍隊,擔任警戒及征討;二級區為山地與平地緩衝區,由憲兵及警察聯合擔任警戒;三級區為都市、部落等社會治安 已確立的地區,由警察負責治安。由於權責劃分無法清楚,而且軍警時常發生摩擦,地方居民往往如同被兩個政府統治,有無所適從的感覺。

    縱觀乃木治台,大致不失其「英雄本色」,沒有強迫同化政策,認為「辮子、纏足、衣帽是否改變,不必過予干預」。因之矢內原忠雄評為:「深有理解的溫和政策。」乃木於 1898 年 2 月 26 日卸任,任期 1 年 3 個月。

    乃 木的太夫人,隨兒子來台,這位日本老太太曾在台北提倡「放足」(解纏足);乃木太夫人埋骨台灣,墓址在今日林森北路與南京東路交叉的日本人墓園。光復後, 墓碑被違建戶當做建材,1981 年,被一位日本觀光客發現,他們心目中的「戰神」乃木大將老母墓碑,竟然被如此糟蹋,好不痛心乃設法送回日本。
    ◎歷史台灣內容節錄自莊永明先生著《台灣紀事(上)(下)》一書(時報出版社出版),著作權屬莊永明先生所有,非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