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8日 星期一

孫越 ,李元麒,李承翰


Feb 20, 2014 - 《如歌年少》說的是孫越三十三歲前的故事,大半是軍旅生活,到了他的年紀回頭寫上這麼本回憶錄,不僅對他而言是個紀念,也讓讀者得以分享他充實 ...
每天都要告訴自己, 日子要過得很”陽光” "等到有一天" 你或許沒有機會/ 作者:孫越
 

 

  
"等到有一天" 你或許沒有機會/作者:孫越 

在今天,我們的房子越來越大,但是家庭越來越小。生活越來越方便,但是時間卻越來越少。

我們的學位越來越高,常識卻越來越少。知識越來越多,判斷力卻越來越差。

我們有更多的專家,但是也有更多的問題。

醫藥越來越好,但健康越來越少。我們花費太多,歡笑太少。

車開得太快,火氣上來也更快。

睡得太晚,閱讀太少,電視看得太多,而且禱告太少。

我們所擁有的資產倍增,但是價值卻遞減。

我們說得太多,但是愛心太少,且謊話連篇。

我們學習如何經營生活,但沒有建造生命。

我們在生命中加增歲月,卻沒有在歲月中增長生命。

我們有越來越高的建築,但也有越來越低的 EQ。

有更寬廣的高速公路,但有更狹窄的視野。

我們花費得更多,但擁有的更少。

我們買得更多,但享受得更少。........

類似的網頁數十個."李承翰"也是很popular的姓名.
九十三歲陳姓老婦獨居三芝區一戶「土角厝」,淡江大學建築系學生李承翰得知後,先說服老婦讓他修繕,再向師長親友募集廿萬元,而且召集學弟妹與善心人士一起施工,改造阿嬤的老房子,日前終於讓陳阿嬤歡喜住新厝。
日前入厝時,陳阿嬤眼眶含淚,拉著李承翰說,「厝起好了,你要常回來給我看!」
李承翰兩年前曾到柬埔寨幫兒童修建教室,今夏要交畢業專題作品,去年與指導教授張淑征研究後,決定協助獨居長者脫離危險的居住環境,並善用屋內空間,讓建築系學生貢獻社會。
李承翰開始接觸多個社福團體,還和華山基金會訪視三芝區古庄里的陳阿嬤;李承翰說,陳阿嬤與子女少有往來,又捨不得離開住了七十五年的土角厝,就算舊屋的屋梁將斷裂,屋瓦嚴重破損漏水,還是不肯搬走。
「剛開始,阿嬤不讓我修房子!」李承翰說,第一道難題是陳阿嬤自認來日無多,房屋修好她也住不了幾年。老阿嬤也擔心讓一個建築系大學生修屋會「越修越糟」,「其實她最擔心的是怕我找她收錢。」
花了半年溝通後,阿嬤勉強同意,李承翰評估這戶十八坪的土角厝裡外都有問題,天花板快塌了、光線不足、地面有高低落差,連到菜園的木棧道都是「危橋」,估算全部整修得花廿多萬元。
李承翰向政府、民間多個社福單位申請補助遭拒後,獲得一個網站聲援募得七萬元,教授王俊雄捐了十萬元,他再向親友募捐和存款共三萬元,兩個多月前著手改造阿嬤的土角厝。李承翰利用課餘和假日到土角厝施工,後來連學弟妹、網友,甚至「朋友的朋友」都主動到場幫忙。
就這樣,陳阿嬤鋼構的新厝落成了,阿嬤好感動。

*****
孫越自喻木偶 被菸商操控37年

「我以為我是自由的,其實被控制了37年!」資深藝人孫越(右)以一張懸絲木偶的海報,比喻自己過去的菸癮,希望更多人從菸商的操控中解脫。
台灣國際醫學聯盟秘書長黃嵩立指出,台灣的菸盒警示圖已5年沒換,警示圖文比例也只有35%,在世界各國敬陪末座,應擴大到80%。
此外,全國1萬多家便利商店都把菸盒展示在結帳台後方,黃嵩立批評,這是美國菸商每年要花數百億才搶得到的最佳促銷位置,在台灣卻是以法律直接保障。董氏基金會要求政府立即禁止菸草產業的廣告、促銷、贊助。
國民健康局副局長孔憲蘭表示,立法院有好幾個菸害防制法的提案,這些建議都已包括其中,國健局希望相關條文都能夠通過。
(圖文:記者邱宜君)



*****


李元麒醫師
李元麒
專任主治醫師兼外科部主任、胸腔外科主任
專任教授
肺臟移植小組主持人
專長:胸腔外科、食道外科、肺臟移植、胸部創傷


主要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醫學博士

日本國立癌症中心研究
主要經歷:

台灣外科醫學會雜誌編輯委員

台灣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學會理事長

台灣移植學會理事

財團法人肺臟移植基金會董事長

台灣外傷醫學會理事
***
台大外科名醫李元麒 淋巴癌病逝
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國內肺臟移植手術的權威-李元麒來不及等到新年就因為淋巴癌轉移到肺部不幸病逝,享年六十二歲。
因為李元麒對病患非常照顧,不少人聽到他過世的消息難過得哭了出來。

去年八月四號、和自己15年前的老病人一起慶生的、台大外科部主任李元麒,當時已經生病做化療必須戴著帽子。不過為了慶祝台大肺臟移植十五週年,他不僅參加記者會活動,還寫了一篇台灣肺臟移植的回顧文章。

對於病人的身體狀況,李元麒總是滔滔不絕。

前年七月,他發現自己罹患淋巴癌,雖然化療後有好轉,但去年二月又復發。到了十一月病情惡化,癌細胞轉到肺部,在跨年前夕不幸病逝。

把無法自行呼吸的女兒從鬼門關救回、陳孟婷的父親感激在心。

和他一起切蛋糕的這位陳浮陽女士,是亞洲存活最久的換肺人。她說,李醫師是她的恩人。

包括先前罹患肺癌的孫越、還有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要進行肺臟移植手術的女兒、以及當年在大連摔馬的林志玲,都因為李元麒而重獲健康。

就算自己生病,李元麒還是放不下病患。身為台灣肺癌、食道癌手術、還有台灣肺臟移植的第一把交椅,李元麒對病患一視同仁,不分貧富貴賤,對病患來說,他不只是名醫、也是良醫。
(2011-01-06 20:00) 公視晚間新聞

***

外科醫師的邏輯力+設計家的創意力,李元麒帶領醫療團隊,挑戰醫療的無限可能

作者:李怡嬅  出處:康健雜誌 111期 2011/01
外科醫師的邏輯力+設計家的創意力,李元麒帶領醫療團隊,挑戰醫療的無限可能。

原文刊登於康健雜誌2008年2月,111期。
李元麒 (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 暨 肺臟移植小組主持人)
台灣的肺癌手術近年來有了令人振奮的重大突破。
過去肺癌病人一旦產生多發性肺部病灶,就被視為末期病人,僅能施以化療,5年存活率預估小於10%。
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李元麒最新發現,這類病人若用胸腔鏡切除所有的腫瘤,而且病理檢查若無淋巴腺轉移,存活率將超過五成。這項改變多發性肺癌病患 治療方針的報告,也對目前肺癌分期提出質疑,「是國際癌症醫學界矚目焦點之一,」台大醫學院院長、肺癌分子生物學權威楊泮池自豪地宣布。
另一項新進展是提出更精確偵測肺部腫瘤轉移的方法。
李元麒教授說,國內外都習慣使用縱膈腔鏡來判斷肺部的腫瘤是否轉移,但他累積了5年、近400例的病例發覺,改以胸腔鏡來偵測,準確率高達98%,遠高於縱膈腔鏡的80%。
李元麒解釋,縱膈腔鏡有許多限制,包括看不到散布在肋膜及離原發性肺癌較近的淋巴轉移,導致切片時容易誤判,而胸腔鏡能突破以上的缺點。
肺部感染也會影響判讀,易有偽陽性結果,台灣肺結核的病人較國外多,因此本土研究益顯重要。
李元麒教授因為這些研究成果,去年榮獲「故高天成教授紀念演講獎」。
不斷創新 挑戰極限
年近60歲、身高中等、偏瘦的李元麒,在略顯嚴肅的外表底下,有源源不絕的創新構想。
李元麒認為,身為外科醫師,除了手靈巧、有天份、頭腦清楚、反應靈敏之外,「更重要是有創意,」李元麒以一貫沉穩口吻說明,創意不是憑空想像而得,而是花時間觀察病人,思考更好的方法治療病人,不斷向醫療的極限挑戰。

李元麒升等教授的論文,就是令人驚艷的新發明。
為避免食道破裂的病患因唾液流至傷口造成潰爛,傳統做法是直接把食道切斷做食道廔口,等傷口癒合再動一次手術把食道接合。李元麒研發新的引流技術, 患者只要施以手術將上端食道做T型管的引流與下端食道結紮,避免唾液碰觸到傷口,等食道破口癒合後,再將T型管拔除,就免再受挨刀之苦,「這是完全創新的 做法,」李元麒台大醫學系同班同學、現任台大醫院外科主任李伯皇印象深刻。
他堅持走不一樣的路。許多外科醫師盲目投入基因研究,李元麒卻認為,一位臨床外科醫師要從臨床觀察中發覺問題,設計具前瞻性的研究,得到科學的證據解答,再深入探討與基因的關係,「如果一味做基因研究,卻不曉得目的,是本末倒置。」
由於不斷顛覆傳統做法,改良技術,李元麒的研究成果備受肯定,去年獲得台大醫院傑出研究獎,是歷年來第一位獲獎的外科醫師。他的研究更屢屢登上全球 知名醫學期刊,如《胸心血管外科雜誌》、《臨床癌症研究》、《美國呼吸及重症照護期刊》、《臨床移植雜誌》、《移植》、《胸腔》、《英國癌症雜誌》等。
如此亮眼的成績,出發點只是簡單的信念:給病人最好的醫療,以病人權益為優先。
視病猶親的典範
這一天,李元麒早上六點多就出門,七點半主持晨會、巡視加護病房後,還沒喘口氣就直奔台大8B病房巡房。進病房前,他先到護理站看影像與實驗室檢查結果,一邊看,腦中開始運轉病歷上密密麻麻的紀錄,並仔細聆聽總醫師及住院醫師的報告,掌握病人的最新狀況。
跟別的醫生不太一樣,他非常重視先了解狀況才進病房。
他幾乎每天巡兩次房,即使出國,也掛心病人的狀況。施明德的女兒施雪蕙,兩年前因罕見的肺淋巴管平滑肌瘤增生症而換肺,至今仍記得住院期間,李醫師就算人在國外,仍頻頻打電話關心她的病情。
李元麒巡房的速度很快,因為他的記憶力好,問問題直指核心,許多住院醫師、總醫師都自嘆弗如,「他對病人的了解,可能比照顧病人的住院醫師還要徹底,」談到老師,胸腔外科總醫師陳克誠語帶敬意。
李元麒對病人所做的,往往比一個醫生應該做的,多了一些。
例如許多人負擔不起昂貴的肺臟移植手術費,李教授就積極奔走募款,還自己掏腰包,終於在1997年成立肺臟移植基金會,資助病患。「他是很貼心的醫 生,」李元麒的助理游小姐記得好幾次,基金會邀請南部的病友北上開會,李醫師都會請她逐一打電話提醒病友穿暖一點,避免受涼;他知道病友間互相扶持的力量 很重要,於是成立綠葉之友聯誼會,定期舉辦活動讓病友有機會交換移植心得。
在病人眼中,李元麒是一位親切和善、沒有架子的醫生。他願意耐心聽病人的苦痛,時而拍拍病人的肩膀給予鼓勵、安撫,甚至和一些病人交情像老朋友,會一起爬山、閒談生活趣事。
李元麒視病猶親的行醫風格深受父親影響。他的父親是一般外科醫師,在花蓮開業。從小,李元麒即在診所忙進忙出,幫忙洗紗布、清理手術器械、打掃,他 記得父親總是穿著白汗衫看診,和病人互動像朋友,「感覺很親切,」讓沒錢支付醫藥費的人賒帳,其實從沒跟他們討過錢,「父親的醫德和風範,是我的典範,」 他的眼神充滿敬意。
盡力到最後一刻
治療病人,李醫師永遠是很積極,不放棄病人的。38歲的傅小姐,半年前在一家區域醫院動甲狀腺癌切除手術,因癌症侵犯到食道與氣管,醫生因而切掉她的食道及聲帶,不幸的是術後傷口因感染而嚴重潰爛,家屬緊急將患者轉往台大醫院。「在台大做引流時,膿是用噴的,」家屬形容。
傅小姐的母親回憶,當時女兒狀況相當危急,李元麒堅持搶救到最後一刻。他也顧慮到家屬焦急的心情,動完手術立刻仔細解釋病情及手術狀況。
手術很成功,傅小姐出院休養一陣子後,最近回到台大做食道重建的手術。躺在病床上的傅小姐,撐起嬴弱的身子,用助聲器一字一字慢慢地說:謝謝李醫師的不放棄。
再小的腫瘤也不放過
開刀房裡,躺在手術檯上的病人正準備做肺部細小腫瘤的組織切片。李元麒全身手術衣包裹、帶口罩、手套,只露出眼鏡底下專注的眼睛。在強烈的手術燈 下,拿著胸腔鏡在仔細尋找腫瘤,病人的肺部隨著心跳律動著,明顯看出有幾塊黑黑的碳粒沉積,「在這裡,白白的,很小,」李元麒隨即喊了聲「綠釘」,只見護 士快手快腳地找尺寸適宜的自動縫合器,趕緊遞上,「喀嚓」一聲,切下約三分之一手掌大的肺葉組織,手法又快又準。
切片取出,攤在一塊綠布上,從外表看起來毫無異樣,李元麒小心翼翼地觸摸,並將標本切開,「很小、很淡,不容易摸出來,但應該是肺癌沒錯,」護士立刻將檢體放入空罐,送往病理部做冷凍切片檢查。
李元麒和病理部張逸良醫師共事達13年,兩人有絕佳的默契,「他幾點有刀、何時會送檢體過來,我大概都知道,」張逸良也會盡快分析,交出報告,她知道李醫師需要根據病理結果選擇手術方式,一定會想儘早知道結果。
張醫師也透露,為了了解疾病的全貌,做更正確的治療,李教授十幾年來每個星期五下午都往病理部報到,學習看病理切片,「我沒看過這麼認真的外科醫師。」
肺臟移植高手
在台灣,說起肺臟移植,就必須提到李元麒。他並非台灣最早進行肺臟移植的醫師,但卻是做最多例、成功率也最高的第一人。
全台灣超過半數的肺臟移植是在台大醫院進行,12年來共進行50幾例。
更創下許多「國內首例」,如首例雙肺移植、首例心肺同時移植、首例肺葉移植等。
他的成功不是偶然,是堅持、有毅力及不氣餒的樂觀心態。
台大醫院肺臟移植團隊在1991年成立,但其實從1980年,李元麒就已開始進行狗肺臟移植的動物實驗,勤奮練功。
狗的來源是環保局的流浪犬中心,但流浪狗大多感染血絲蟲,因此失敗率很高。後來經過篩檢,挑選較健康的狗做實驗,才有進展,成功率逐步攀升。
手術通常在晚上進行。動完手術,狗狗要照X光確認移植成果,他常和助理推著麻醉後尚未甦醒的狗,穿過徐州路與中山南路,到急診的X光攝影室檢查,「趁人少時偷偷摸摸地進去,以免嚇到病患,」他回憶這段趣事。
術後還要常常幫狗抽痰、換氧氣筒、加點滴、注射藥物、測血氧分析,「很辛苦,但很值得,是經驗的累積。」
等待許久,經過上百次的練習,終於在1995年底能大展身手。
第一戰就參與歷史性的一刻。一位男性腦死病患的家屬同意捐贈死者器官──一心、兩肺、一肝、兩腎,一夜之間,台大醫院緊急動員上百位醫護人員,同時進行六個器官移植手術。
59歲的男性肺氣腫病人曹萬貴及35歲的肺動脈高壓女病患夏名影因而重生,李元麒至今還記得病人拔管後對他說的話:「能呼吸新鮮空氣,感覺真好。」不太顯露感情的李元麒,終於露出欣慰的微笑。
客家人的硬頸精神
肺臟移植捐贈來源少、術後易感染及排斥,照顧不易,相較於其他器官移植的手術困難度較高,少有醫生投入,李元麒會毅然投身,當時的外科主任、現任亞 東醫院院長朱樹勳是重要推手。朱樹勳院長除了分享心臟移植的經驗,也不斷督促李元麒,「我常常盯進度,了解進展,因為這是肺臟衰竭病人最後的生機。」
朱樹勳也從中看到李元麒的韌性,「他不怕失敗,有過人的毅力。」或許就是這種客家硬頸的性格,他把冷門的胸腔外科,帶領到今日熱門的科別。
當李元麒是住院醫師時,最火紅的科別是心臟外科,他反而選擇胸腔外科,「做別人不做的事,發揮空間比較大,」他說。
「他的想法很多,做事積極,執行力強,」李伯皇也很佩服他的拚戰精神,台大胸外從沒沒無聞,到現在講到胸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台大,「不容易。」
但問起這件事,他謙虛地說,「只是踏實地照顧好每個病人而已。」
諄諄教誨 賞罰分明
他不只是好醫師,在學生眼中,他也是好老師。他鼓勵學生多做研究、寫論文,耐心地指導,給予方向及建議,「給我們很好的啟發,」陳克誠說。
而學生一旦有好的構想,他一定全力支持,例如台大胸腔外科醫師陳晉興最近發表在《美國呼吸及重症照護》上,以迷你內視鏡手術及肋膜沾粘劑米諾信 (Minocycline)治療氣胸的新突破,是他從肺臟移植基金會撥出上百萬元,購買器材供陳醫師實驗,「在公家醫院等錢撥下來太慢了,」他說。
他對學生賞罰分明,表現好的給嘉獎,做不好的也會糾正。例如他講評學生的論文常就事論事,一針見血,「有時學生覺得沒面子,」他坦言,「但這是學習的機會,希望他們能成長茁壯。」
他很重視邏輯力的訓練。在晨會的病例報告,他會一直提問,「為什麼要這樣做?」「程序符合邏輯嗎?」「結果合理嗎?」以刺激學生們思考,培養判斷力。
他認為好的醫生除了醫術、醫德好,也要有正確的判斷力。喜歡看歷史書籍的他舉例,拿破崙雄才大略,卻在攻俄時敗北,就是缺乏判斷力。
他也很重視學生的品德及做人處事的原則。
尤其首重誠實。李元麒最氣學生說謊,尤其是明明沒巡房,卻謊稱有,他知道後,一定狠狠刮一頓。「我不是只教怎麼做醫生,還有教做人,」他強調。
卸下白袍,私底下李元麒很喜歡運動。有空就爬山、騎單車,甚至還學過一陣子的直排輪,「很新奇,還滿好玩的,」他難得露出輕鬆的一面。
不過他最愛的是打網球。每週三看完門診,他換上輕便的運動服,簡單的吃過晚餐,就直奔台大醫學院網球場。在燈火通明的網球場,他用力揮著球拍,直到汗水淋漓、浸濕衣裳,好像把一整天的壓力都釋放出來,才心滿意足,收拾球具離開球場。
像充電般,運動讓他有充沛的活力,面對充滿挑戰的每一天。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