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0日 星期五

曾熙凱;陳函溪,陳立儂;Poetic Lab 和Beyond Object

Poetic Lab的訪談

文章作者:  |發佈時間: 2014-06-16
Studio副本_meitu_1.jpg
Poetic Lab位於倫敦市中心的辦公室
這是給《藝術與設計》6月刊寫稿時,與Poetic Lab約稿訪談的原始稿件。
「做設計就是在寫詩」,我們都是在試圖捕捉不同層面令人感動的要素,將心中的情感、想法或信念萃取出來,並用適當的形式將這份感動再現。在這樣捕捉與再現的過程中,我們傾向將最終情感呈現抽象化,這樣理解的過程更隱晦,但層次上更深,不是只是令人感到新奇,而是真正的感動人心。-- Poetic Lab
關於Poetic Lab作品的文章,前面大好已有多篇,這裡不再上圖,重點為訪談問答,深度了解海外設計師發展現況。
*Poetic Lab由來自台灣的兩位年輕設計師曾熙凱和陳函溪共同創辦,之前兩人是在英國各自經營自己的工作室,從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相識到合作也是基於共同的設計理念,想要創造“詩意的產品和材料”,兩人的合作可以更好地利用多元化的經驗,更加深度地去實現自己的設計理念。
最近兩年,憑藉具有特色的產品,Poetic Lab 在各大設​​計展覽嶄露頭角,工作室也開始跟一些有意思的客戶展開合作與對話,不同的嘗試和合作讓Poetic Lab逐漸深入到行業當中,為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更多新的可能性。
年輕設計師的生存與發展一直是比較受人關注的問題,而如何在設計與生活之間尋找平衡,做出想要做的設計的同時,又能夠獲得商業層面的發展,我想下面從與熙凱與函溪的對話細節中能夠尋找到他們的“詩意”生存之道。
【訪談部分】
1. 很好奇你們兩個人是如何走到一起創辦工作室的?能簡單介紹一下你們的故事嗎?當下的英國家居設計行業創業發展空間怎麼樣?
熙凱:我們在畢業後兩年內都是在經營自己各自的工作室,我比較偏向與設計藝廊合作,通常一個案子就會花費數個月的時間來挖掘故事和實驗各種材料、處理。而函溪則是創立了另外一個品牌Logical art,以自己設計、生產、銷售的方式探索設計與商業之間的平衡。我們在這兩年間都有各自不同的領悟,但又缺乏彼此所擅長的領域。藉由在2012年末起開始合作Ripple,並進一步在2013年4月決定合併成立新的設計工作室,也就是Poetic Lab。
函溪:整合後原本的Logical Art並沒有因此而停止,我們重整品牌並更名為Beyond Object,和Poetic Lab不同, Beyond Object是一個設計品牌,我們期望這個品牌下的設計能夠帶給使用者超越物件本身的意義或是體驗。
我們在英國這邊,或是說整個歐洲接觸到的新銳設計師大概有兩個發展方向,一個是走向design maker,以比較Craft 的方式發展one-off 或小量生產,透過設計藝廊或design boutique 販售,比較成功的例子是荷蘭Marteen Baas 和英國Max​​ Lamb; 另一個方向則是和產業做更緊密的合作,透過設計師和不同品牌的合作擦出更多創意的火花。
2. 從早期的青銅中國開始對熙凱有所關注,函溪前面也做過一些很有意思的項目,你們對於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看法是怎麼樣的?在RCA的學習對你們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函溪:所謂文化就是綜合時代當下的工業、經濟、人文、工藝、地理等因素所孕育出的人類活動。我們看到傳統文化表象的背後,其實都潛藏著這些訊息。我對單純的傳統文化表象形式不感興趣,但表象背後深層的哲學思維與時代性則能幫助我去理解、創造我現在所處這個時空的新文化,這也是我對現代設計的認知。
熙凱:我同意函溪的說法。傳統文化應用在設計上不應該隻流於表像的形式,應該從其他層面切入。我們每個人自小開始就不斷的吸收各種文化-現代、傳統、東方、西方,這些元素都在我們的體內沉澱,並在我們人生的某個階段開花結果,一切都脫離不了我們自身經驗,以及成長背景的影響。言下之意,只要是在中國長大的設計師,因應當地文化、氣候所做的設計,很自然的就會有中國的感覺,其他國家也是一樣。
我在念RCA之前,已經在台灣受過6年的工業設計教育,但進入RCA之後,可以說是顛覆我之前的所學,從頭開始。如果歸納成重點的話,可以用以下幾點概括:1. 動手親自做,用手思考。2. 少畫造型,用文字思考。3.思考自己是誰,找出自己的獨特性。
3.你們工作室的名字Poetic-lab,能介紹一下背後的理念嗎?
熙凱:我們的設計哲學同時帶有詩意這個感性、具有人性情感的概念,以及同實驗室/研究室一般以邏輯、方法論與實驗的面向。我們的設計就在兩個看似衝突的角度,將抽象、感性、對未來的想像以精準的方式呈現。
函溪:我們設計製作的物件往往是在工業跟藝術這光譜兩端尋找新的可能性,出發點往往在於捕捉乍現的靈光或是那纖細詩意的感受,但另一方面又要理性的兼顧功能、材質製程、成本市場等現實考量,我想這個名字很適切的表達出我們的設計思考。
4.能不能基於你們工作室自己的發展經歷介紹一下多數英國家居設計工作室的發展形式或者商業模式?(比如如何與客戶合作,如何盈利讓工作室生存等)
我們的經營模式在同輩中比較少見,如同前面所述,我們同時經營設計工作室Poetic Lab 和設計品牌Beyond Object,目前品牌的營利狀況比較穩定,所以設計工作室這邊在接案上比較沒有太大的經濟壓力,而是以能發展有趣的項目為前提,​​很多時候我們是主動給自己brief 發展案子再去找適合的廠商提案合作。
大多數的朋友則專心經營自己的Studio,自己製作小量生產的物件、家具,與商店、藝廊合作,或是參與博物館及其他機構的專案。另外歐洲也有相當數量的私人客戶願意花錢找設計師合作,訂製家具或燈具。
5.最近你們工作室的作品在歐洲的設計展覽備受關注,特別是ripple的吹製玻璃燈具,或者是最近有看到你們的眾籌項目align,能介紹一下這幾件作品如今的開發進度嗎?有沒有客戶選中生產或者合作開發?
熙凱: Ripple現在已經正式與維也納的一家百年品牌Lobmeyr合作,於今年四月在米蘭推出量產版本。Lobmeyr創立於1823年,是水晶酒器、吊燈的頂級品牌。今年米蘭展出的新系列“ Bamboo Forest “竹家具系列引起了一些知名藝廊和家具品牌的興趣,目前正在洽談後續的合作方式。透過這幾年米蘭的曝光我們也陸續接到一些商業案的洽詢,希望能藉此發展出一些良好的合作關係。
函溪: Align則是在策劃初期就已經決定放在我們自己的品牌Beyond Object之下,並利用美國的群眾集資平台– Kic​​kstarter作為市場測試。四月底時已經募集成功,目前正在準備量產,預計六月出貨,七月上市。品牌Beyond Object也已經陸續規劃了下半年度新品開發的進​​ 度,預計要從個人配件發展到家居家飾配件等和空間有更強烈關係的品項上。
6.很好奇你們兩人工作室的分工?以及大致每天的工作室日程安排?
除了我們兩個之外,我們還有一個合夥人陳立儂主要負責Beyond Object的行銷與生產,以及兩家公司的財務管理。我們兩個則共同負責設計以及Poetic Lab 和Beyond Object的日常管理。目前公司有一個固定的設計師,以及一到兩個不固定的實習。通常我們的一天從早上九點半開始,先花半個小時確認當日的工作,一點左右會一起在工作室煮飯、用餐,然後一直工作到六點。晚上我們比較能從白天的設計工作抽離出來,用比較寬廣的角度聊設計、聊品牌和studio未來方向等等,我們很多有趣的項目都是這樣邊喝酒邊聊出來的。
7.根據你們在RCA學習和在倫敦創辦工作室的切身經歷,你們覺得作為一名設計師最重要的素質是什麼?
熙凱:這個問題真的很難回答,但我最近的感觸是,作為一個設計師最重要的素質,與作為一個人其實是一樣的。
函溪:我認為作為一名設計師要學習理解太多不同面向領域的東西,真要挑一樣我想是24小時不停止的思考與學習吧!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