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9日 星期三

南方朔:金溥聰敗訴;馬政權的末路《看領導要看他的話語術》《他的嘴真的很賤!》Conversation :A History of a Declining Art


不滿被說參與「滅王計畫」 金溥聰告南方朔敗訴2014-07-09  17:38

〔記者張文川/台北報導〕去年「九月政爭」爆發之後,政論作家南方朔(本名王杏慶)在媒體專欄指出,總統馬英九去年8月出訪過境紐約期間,與時任駐美代表金溥聰碰面,密謀對立法院長王金平展開「滅王計畫」,並指金、江宜樺、羅智強、黃世銘為政壇「四人幫」;金溥聰認為南方朔捏造事實,侵害他名譽,訴請南方朔民事賠償200萬元並登報道歉,台北地院今宣判金溥聰敗訴,南方朔不須道歉賠款。全案可上訴。
  • 政論家南方朔挨金溥聰告,今天勝訴,他聽判後說感到很欣慰。(記者張文川攝)
    政論家南方朔挨金溥聰告,今天勝訴,他聽判後說感到很欣慰。(記者張文川攝)
南方朔今到庭聆判,他說,對判決結果感到欣慰,希望此案對台灣的政治風氣建立典範,「全世界沒有一位大官像金溥聰一樣,一天到晚告人,用法律騷擾、恐嚇人,很滑稽、很惡劣」。
南方朔去年9月22日在報端,以「瘋子已不適任總統和黨主席!」為題發表星期專論指出,馬英九去年8月訪問中美洲、過境美國時,和第一號親信金小刀見面,當時就已決定了「滅王大計」,馬返台後,與其他親信江、黃、羅智強編造「滅王劇本」。
金溥聰提告主張,南方朔以捏造的事實為基礎發表評論,不在言論自由的保障範圍,南方朔未提出可信的消息來源,也未經合理查證,即發表懷有惡意的評論,濫用言論自由。
但法官認定南方朔的這篇文章仍屬合理評論的言論自由範疇,判金溥聰敗訴。

南方朔在2014年2月即出版3冊書:【南方朔】《馬政權的開場、中場與收場》
這幾個月來,應該可以再編一本,寫下台灣的紀錄。
這幾天看到兩篇:

看領導 要看他的話語術
日期:2014-07-02 作者:南方朔 出處:財訊 第 454 期
馬總統 用數字「唬人」
馬在訪談裡會凸顯數字,人們都知道這是他的話語術的老梗。他在接受訪問時如此,在辯論時如此,在演講時更是如此。馬的這種話語術,就讓我想起以前在台大念書時的一些經驗。
以前在台大念書時,經常看到一些好出鋒頭、好辯的同學,他們一開口就說某位外國著名教授在某本書裡說如何,某件事有某個資料又如何等等。由於外國教授的那本書很少人讀過,他說的某個資料也很少人知道,所以當他以這種方式說話,別的人只好閉嘴。因此我在學校念書時就認為,這是一種「唬人」的話語術。
馬的話語術裡,這種伎倆多不可數。例如,他喜歡說「你們知道媽祖幾歲」這個老梗,開始時就把人唬得啞口無言,對他佩服得不得了。在當代身體行為和語言研究上,以別人不知道的訊息說話和辯論,它所釋放出來的意義就是要「唬人」,用「唬人」的方式對別人表示藐視和拒絕。馬喜歡說許多來源奇怪的數字,而並沒有人去質疑他的數字來源,這乃是媒體界的疏失。
除了在話語裡搬出奇怪的數字,用這種數字來唬人,來為自己的政策辯護外,馬的話語術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硬拗自己的論點、刻意去閃避對自己不利的事實。例如今天的人們對將來台灣可能成為另一個香港,都充滿了疑問,而他就是會咬文嚼字說台灣不是香港,刻意去閃避結構性的問題,而將它扯成技術性的小問題。這種「把大變小」的話語術,乃是馬所熟悉的話語模式。我認識很多馬的朋友,馬的朋友們普遍都認為和馬講話非常累,永遠是你說你的、他萬變不離其宗的只是在說他自己的,他永遠在閃避真正的問題。在訪談中,他居然敢說,「《服貿協議》是立法院有史以來,最透明、最不黑箱的法案。」這真是什麼跟什麼啊!
因此,馬英九的訪談,實在是一篇很值得作話語術分析的文章。一個人講話都有一個基本的心態在背後,心態決定語言,心態決定了講話的方式。馬的心態就是只在講他自己,對所有不同的意見或反對的意見,就是閃避、反擊或故意忽略。孔子又說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馬英九之所以不被人相信,民調超低,問題真的是他不聽別人的話。而只說自己,不聽別人言,這種缺點就在他的話語術裡。


***

他的嘴真的很賤!




作家、詩人、評論家及新聞工作者、民報總主筆
他的嘴真的很賤!
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它的話語太重要了,當領導人自己就不誠實,一直在說謊硬拗,這個國家的理性應對就會倒退。(圖片:網路資料)
前幾年,美國的作家米勒(Stephen Miller)寫了一本《話語:一種衰退的藝術之歷史》,該書主要是在談「話語」的藝術和它的衰敗。書中指出,十八世紀的英國,理性主義的抬頭,而古典的教養也開始擴散,所以那個時代,人與人講話討論成了一種智慧的互動。因為大家的理性標準相通,溝通很容易,意見容易集中;而且因為人們都有教養,當自己錯了,只要以自我解嘲的方式,找個台階下,表示認錯,也不會有人去深究。因此十八世紀是個話語進步,社會改革也加速的時代。因此米勒遂說,時代在話語中開始進步。
但到了近代,這種話語的藝術已快速衰退。黨同伐異、鬼扯硬拗、公然說謊、恣意而為,這種新的言行方式,遂在有權者的示範之下大盛,於是道理講不通,人的隔閡開始擴大,社會的紛擾混亂自然擴大。話語的退化,最關鍵的乃是話語的根本--「誠實」和「教養」這兩種品質已經失落。
最近,「財訊」雜誌訪問了前總統李登輝和現任總統馬英九,在訪問馬英九之後,「財訊」自己的記者都覺得很受不了,要我在《財訊》的專欄裡加以評論,於是在這一期裡,我遂寫了《看領導要看他的話語術》。我就指出,話語不誠實,東拉西扯、避重就輕、故意唬人等特色,乃是馬的話語術。而就在我寫了該文後,馬的嘴巴閒了下來,最近這幾天他那張過動的嘴,又暴露出了他的負面人格特質。
前幾天,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西子灣,被小潑白漆和冥紙攻擊,顯然對北京方面這是極大的震撼。於是馬就開始撇責任,將它賴給了高雄市政府。這是一種極為惡意的說謊,不但陳菊出面澄清,甚至陸委會也出來打馬臉,由此可以看出馬的無賴本質,只要出了問題,他就會耍無賴、撇責任、惡意的要推給別人。除了惡意的說謊外,由於這種說謊很快就被揭穿,因此他的說謊除了是一種「壞」之外,還是一種「笨」,既壞又笨,已成了馬的註冊商標!
最近台獨黨綱又成了新聞,這是民進黨的家務,干馬屁事。但馬對蔡英文就是喜歡騷擾,於是又再放話。馬喜歡在藍綠統獨上做文章,這已是他的舊梗,在以前或許有效,但現在馬已信用破產,不去管好自己的家務事,卻只想去管別人的家務事,難怪許多人都說:「馬英九把蔡英文忘了吧!」
最近金溥聰的濫權已成了大課題,於是馬受不了,公開出來護金,居然連「國安會秘書長是總統的幕僚長」這種渾話也都奪口而出,這已是違法違憲的言論了。馬最敢公開的講渾話,最近才說過「〈服貿協議〉是立法院有史以來最透明、最不黑箱的法案。」,現在又有「國安會秘書長是總統的幕僚長」這句更渾的話。他的確語不誠實,頭腦混亂已由此可見。
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它的話語太重要了。他如果誠實、不說謊、不亂拗,大官們和官僚體系,就會循規蹈矩,務實的做事。當領導人自己就不誠實,一直在說謊硬拗,這個國家的理性應對就會倒退。馬英九的話語術,實在是台灣的亂源!


LITERARY STUDIES
HISTORY

Conversation

A History of a Declining Art

  • Stephen Miller
      REVIEWS             PREVIEW             CONTENTS            EXCERPTS      

Out of Print.

Selected as an Outstanding Academic Title for 2006 by Choice Magazine
Essayist Stephen Miller pursues a lifelong interest in conversation by taking an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view of the subject. He chronicles the art of conversation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from its beginnings in ancient Greece to its apex in eighteenth-century Britain to its current endangered state in America. As Harry G. Frankfurt brought wide attention to the art of bullshit in his recent bestselling On Bullshit, so Miller now brings the art of conversation into the light, revealing why good conversation matters and why it is in decline.

Miller explores the conversation about conversation among such great writers as Cicero, Montaigne, Swift, Defoe, Lady Mary Wortley Montagu, and Virginia Woolf. He focuses on the world of British coffeehouses and clubs in “The Age of Conversation” and examines how this era ended. Turning his atten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the author traces a prolonged decline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nversation from Benjamin Franklin through Hemingway to Dick Cheney. He cites our technology (iPods, cell phones, and video games) and our insistence on unguarded forthrightness as well as our fear of being judgmental as powerful forces that are likely to diminish the art of conversation.
Stephen Miller is a freelance writer and a contributing editor to The Wilson Quarterly. His essays on leading eighteenth-century writers have appeared in many magazines, including 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Partisan Review, and Sewanee Review.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