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

舒國治:也談台灣新電影開始那一段...





卅多年前捲起台灣新電影浪潮的第一波巨浪,當時是怎麼來的?知名作家舒國治老師也是當事人之一,由他來說親身敘說這段故事,再精采動人不過……。左起:吳念真、侯孝賢、楊德昌、陳國富、詹宏志。(圖:取材自網路資料)


【編按】看著圖中,卅年前這批少年仔,您認得出幾位?這麼多年來,台灣新電影獲獎無數,讓台灣文化因此傳布到全世界,實在講,這批影人還真是了得!當然,也就不得不讓人想起當初捲起這新電影浪潮的第一波巨浪,是怎麼來的?

知名作家舒國治老師也是當事人之一,今天由他來說親身敘說這段故事,再精采動人不過……。

說說新電影。

我算是見證了台灣新電影發生的前端。我的很多朋友,例如:楊德昌、張毅、余為彥等,都是新電影運動的重要健將。

我因為學過幾天電影,所以剛好和一些後來會去做電影的人,前面就認識上。那麼,可以講講台灣新電影怎麼發生,跟發生的前夕,我所知道的,可以講一講。

當然台灣它是一個看電影很重要的地方,幾乎每個人都可以說一大段幼年看電影對他濃烈的、幾乎是不能取代的那種珍貴影響。七十年代中後期,大家對於片商主導的國片題材的庸俗,早就已經想要求變。但是沒有什麼成效,侯孝賢拍《風兒踢踏踩》,還有《在那河畔青草青》,剛好有一點想把攝影機拉到三廳以外,而進入小市民的生活街景裡,但一直要到八十年代初,這股能量才累積到不能不爆發的厚度。



這個時候,1981年,余為彥的哥哥余為政,他慫恿一個好朋友,從美國回來,這個人就是楊德昌(見下圖)。余為政說:「老楊,別待在美國每天只是上班,回台灣拍電影吧!」那個時候余為政構思了一個故事,後來的名字叫做《1905年的冬天》,是李叔同在辛亥革命前幾年的留日中國熱血青年的故事,那時候他弟弟余為彥和王俠軍在南部做房地產賺了錢,所以可以一人投五十萬,後來因為我介紹了詹宏志,他那時還不那麼有錢,只是「工商時報」的編輯,但因為對於藝術的熱愛,或說我前面講的癡情、奉獻,宏志也投了五十萬。宏志對於各種領域的濃烈興趣,在那麼年輕時(才25歲)就極富膽識的參與,後來他能闖出這麼一番事業,足見是有來由的。



楊德昌在這部片裡也參與了編劇,還拉來香港的徐克,作為第二男主角,第一男主角是王俠軍。這個片子最後沒有上映。但從此以後楊德昌就留在台灣。然後沒幾年,就做出了一番他的電影事業。

大約在1982年,張艾嘉集結了十一個導演,把十一個短篇小說拍成電視電影,成了《十一個女人》。有幾個還沒開始作導演的,也被她找。但我不是其中一個,除了我沒有積極的投入意願外,同時意味著我給人一種感覺,我不該是人家想到要去找的未來的導演。她找了我旁邊的一些人,我很高興。因為我一直到那時,還沒有那麼高的興趣,把自己往導演上去規劃。

更主要的原因是,我一定是逃避。而且我已經準備在1983年去美國。(下圖左:余為彥導演,圖右:作家舒國治。取材自網路資料)




【舒式生活】也談台灣新電影開始那一段...
2015-06-30 23:23


舒國治
1952年生於台北。先習電影,後注心思於文學。70年代末以短篇小說《村人遇難記》深受文壇矚目。80年代浪跡美國,所寫多及旅行,被視為台灣旅行文學的重要奠基人。他文體自成一格,文白相間,堪稱「舒式風格」。2005年起撰寫小吃專欄,自此小吃寫作又成了他另一塊招牌。著有《讀金庸偶得》《臺灣重遊》《理想的下午》《流浪集》《門外漢的京都》《台北小吃札記》《窮中談吃》《水城臺北》《台灣小吃行腳》等。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