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4日 星期一

《人物清華》 (2011) 陳力俊等

01/07(四)早上8:00-9:00【清華人話世界】第三十六集,專訪清華大學前校長/材料科學工程學系 教授陳力俊。
陳力俊曾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物理學博士。歷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副主委、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副校長、清華大學工學院院長等,具備豐富的學術經驗與行政歷練。
另外,陳力俊在美國念博士及博士後的時期,最主要是使用電子顯微鏡進行材料分析的工作,回到清華之後,從事電子材料之研究,在1980-2000年的階段,則特別專注於積體電路、金屬矽化物生長及金屬薄膜與矽晶間介面研究,2003年之後則開始專心在奈米材料的研究。陳力俊卓越的研究成果獲得中研院院士、美國材料研究學會會士、教育部國家講座等殊榮。
陳力俊於民國66年進入清大任職,並於99年擔任清大校長一職,對於清大有特別深厚的感情。由於具備長期得心應手的行政經驗,因此當遴選委員徵詢陳力俊擔任校長的意願時,陳力俊表示若能得到大家的認同,必定義不容辭地接受校長一職。當時放眼兩岸四地的大學,清華最有可能成為一流頂尖大學,所以陳力俊當時的目標是讓清華大學變成華人所學,世界一流的學校。至於如何推動這目標,則是要回到教育的本質,以教學研究、社會服務為主,並讓學生發揮潛力。因此當時陳力俊擔任校長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半年內把學生成績審查的『百分制』改為『等級制』(hc按:A、B、C等),其中改革審查制度的主要想法也是因為『第十名效應』而更改。若學習階段能夠接觸更寬廣的視野,會比鑽牛角尖在計較一分、兩分的分數上收穫更多,所以為了鼓勵學生能有更多的時間去參與課外活動、涉獵其他領域的學問,陳力俊校長因此將成績審查制改成『等級制』,也因為這項改革,讓學生們之間不再計較於學業上一分、兩分的差距,更能將重心放在卓越優秀的表現上。
對於陳力俊而言,影響自己最深遠的人物有兩位,其中一位是新竹中學的辛志平校長,不僅在學校期間得到辛志平校長的很多教誨,之後在大學期間、出入社會後,也常常懷念辛校長的風範,令陳力俊相當景仰。另一位則是清華創校校長梅貽琦,梅校長的言論、事蹟、及眾人對梅校長的描述,是陳力俊擔任校長時心中的模範人物。
-----
陳力俊的資料,以《人物清華》 (2011) 中的介紹較詳盡。
2010年起擔任清華校長,2014年2月卸任。期間致力於全台首學之努力,與北京清華合作,談某校合併,生醫園區。


----
清華大學出版社,他們現在每年出版十多本,很熱絡,走普及路線,所以連研究生海外交流的經驗書都可以全彩出書300多頁呢。可能2011年他們百年校慶,校友服務中心約出版12本書,我買了一本:《人物清華》 (2011):

郭位(頁185-88)比較(2010?)香港城市大學(教授900,學生18000)**與清華(700教授,12000學生*)的總經費,說前者是清華的7~8倍。

有趣的是,我今晚與電子所(ERSO/ITRI)的2位長官(台大的校友)詳談,他們列入書中:胡定華博士(頁222-25),清華的榮譽博士,他當旺宏董事長時,與吳敏求(頁239-39)總經理協議捐當時最大的一筆(3億元);史欽泰博士(頁154-57)在當過工研院(ITRI)董事長後,到清華創科技管理學院。
《人物清華》書中多人談到大學以人為本,所以找優秀的學生和師資是最重要的。(孔祥重院士(150-53):"......大學是學校,應該是服務學生,以學生為主體才對......"( 頁153);他們與北京清華合作2年雙碩士......) 

梅校長的教育家風範的故事:有研究生在實驗室製酒,校方管理人員找到物證,向梅校長告狀。梅校長哈哈一笑:"這樣難喝的東西怎麼會是酒....."。


*2014.9.28 Wikipedia
教師660 (102學年度)
學生12,449 (102學年度)
大學部6,372 (102學年度)
研究生6,077 (102學年度)
**
教師992[1]
學生19,227[2]
大學部12,280
研究生6,349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