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6日 星期一

Steve Wozniak、 金問泗 (純孺)

斯蒂夫·沃兹尼亚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zh.wikipedia.org/zh-tw/斯蒂夫·沃兹尼亚克

Translate this page
斯蒂芬·蓋瑞·沃兹尼亚克(英语:Stephen Gary Wozniak,1950年8月11日-),美国電腦工程師,曾 ..... 沃茲尼克、史密斯合著,《iWoz:科技頑童沃茲尼克》,2007年,台北:遠流出版; 傑弗瑞·楊、威廉·賽門合著,《i狂人賈伯斯》,2005年,台北:臉譜出版 ...
----
和賈伯斯一同創辦蘋果公司的史蒂夫.蓋瑞.沃茲尼克(Stephen Gary Wozniak)今年已經67歲了,年屆古稀的他並沒有選擇保溫杯的溫暖,而是一直在科技界的前線忙碌著。
---
每日精選科技圈重要消息,歡迎加入《數位時代》LINE@http://bit.ly/2cSK7KM

作為一個年輕時熱愛惡作劇的火腿族、一個和賈伯斯創立蘋果的技術人員、一個緊跟科技熱潮的投資者,有人說史蒂夫.沃茲尼克是頑童,也有人說他是…
BNEXT.COM.TW

  與其焦頭爛額而邀功,不如曲突徙薪而無功。---金純孺

金問泗:從巴黎和會到國聯
作 者:金問泗
出 版 社:傳記文學出版社
出版时间:1967-09

 金問泗(1892年4月27日-1968年4月21日),小名連,號純孺、成汝,浙江嘉興人,中華民國外交官、關稅專家,被稱為「中國接觸關貿總 ..
 履歷表資料連結



著有《從巴黎和會到國聯》、《大戰中駐英四載》、《比王利奧波特三世退位記》(英文)、《顧維鈞的外交政策》、《外交工作回憶》。

顧翔羣 《管艇書室學術論叢臺北:三民,  1973  (5)

回億金純孺先生二三事,頁126-33

讀金純孺先生《外交工作回憶》感言---代序,頁134-39


 *****
Steve Wozniak來過台灣打書。

蘋果共同創辦人鼓吹 蘋果應製造安卓手機 【14:54】

〔本報訊〕美國蘋果公司(Apple Inc.)共同創辦人渥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今日在北美Apps World大會上語出驚人地表示,蘋果不應畫地自限,製造Android智慧型手機可為公司帶來驚人利益。

 根據美國科技雜誌WIRED報導,渥茲尼亞克在接受專訪時表示,蘋果可將Android裝置當作次級市場,他相信該公司在這個領域也擁有極佳的競爭力, 因為蘋果產品的精緻外型以及嚴格的生產流程已深獲大眾肯定。基於這些原因,他認為,蘋果應可同時稱霸兩個領域。渥茲尼亞克表示,與其他Android智慧 手機相比,消費者還是喜歡蘋果的設計和工藝,蘋果完全可以在兩大市場中同時拓展業務。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渥茲尼亞克目前已不再參與蘋果公司的日常運作。

 鉅亨網報導,雖然蘋果應該不太可能製造「iAndroid」裝置,但在技術上這個構想其實可行。Android是基於「Apache Software License 2.0」的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作業系統,可供任何手機廠商使用。蘋果甚至可效法亞馬遜(Amazon.com),自行創造新的Android版本,為其添加蘋果專屬的風 格。


 2007.8
Wikipedia article "IWoz".

External links

我這幾年讀過Woz的幾篇短文
一是批評Apple公司的品質每況愈下
不過最近iPhone能上網讀mail等等
似乎頗為他所欣賞

這篇英文和中文都還沒看過呢
看到經濟日報轉載
暫時剪下


電子世界真奇妙
父親還教了我很多關於電子學的知識。我會的都該歸功於他。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還不滿四歲的時候,他就開始教我,向我解釋跟電子學有關的事。那時他還沒到洛克希德做那份列為最高機密的工作,當時他還在洛杉磯的電資系統公司(EDS)工作。
我 最早期的記憶是有個週末,父親帶我去他工作的地方,給我看一些電子零件,然後把零件放在桌上讓我邊看邊玩。我還記得他站著操作某台設備的模樣,不知道 是在焊接還是做什麼,但我記得他把某個東西和某個東西串在一起,那東西看起來像小小的電視機,我後來知道,那是示波器。他告訴我,他正試著把影像放到示波 器的螢幕上,還要讓線條穩定(我記得是波型),好讓他的老闆相信這個設計可行。
我記得當時我坐在那裡,小小腦袋想著:喔,他的世界實在了不起。我所能想到的,就是「哇!」懂得怎麼做這些事情的人──懂得怎麼把一堆小零件拼湊起來、讓這些零件能合力做點什麼事情的人──一定是全世界最聰明的人。這確實是我當時腦子裡所想的。
當然,我那時還太小,還不能決定長大後要當工程師,這個念頭是在幾年後才冒出來。我那時甚至還沒看過科幻小說或關於發明家的書,但就在那一刻,我看到父親在我眼前所做的事,不管是什麼事,都是重要的,而且是好事。
幾年後,我大約六、七歲的時候,我記得父親在公司對著一夥人展示另一項設備。當場有一大群人,不只是他的同事,還有我們一家人和其他家庭。他展示的應該只是一台鑽孔機。
雖然我還是小孩,但父親告訴我,待會兒讓我去扳動開關,啟動機器。他說我一定要在適當時機開動機器。
我 還記得當時我一直擔心,到底什麼時候才是適當時機。是現在嗎?是現在嗎?到底我該在什麼時候把它打開?是現在嗎?我父親忙著和別人聊天說笑,這些人正 等著看我打開機器。突然間,我覺得時機到了,我無法解釋為什麼,但內心的聲音告訴我,就是現在。所以我就去把開關打開了。
我聽到一陣大笑,但不知道他們為何而笑。我忽然了解到,我太早開機了。如今回想起來,我認為或許我的害羞性格就因此而起。你知道,當你非得說話或做什麼時,會因為害怕失敗,而緊張到胃抽筋。
或許那是我第一次搞笑,但絕非有意。
知道其他小孩不知道的祕密
但父親也教我很多東西,很正經的東西,讓我在工程方面啟蒙極早。通常都是因為我問了一個問題,所以父親開始教我一些東西,而我的問題還真不少。
父親是工程師,所以家裡到處都有各種有趣的東西。我家到處都看得到電阻,當我問:「這是啥?什麼是電阻?」時,父親總是會給我答案,而且是連七歲小孩也能聽得懂的好答案。他是非常好的老師,很會溝通。
他 不會由上而下解釋電阻是什麼,而是從頭講起,一路回到最源頭的原子、電子、中子和質子開始講。他解釋這些東西是什麼,以及如何組成萬物。我還記得,我 們花了好幾個星期的時間來談不同型態的原子,然後我學到電子是怎麼在物體(譬如電線)裡流動。最後,他才解釋電阻是怎麼回事──都不是透過計算,而是用常 識來解釋,因為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哪懂得計算呢?你明白了吧,他一開始就給我古典電子學的訓練。每個工程師一生中總會在某個時候開始了解電阻是怎麼回事,他 們領悟的時間通常都比我當年的年紀要大一些。但是我到了小學四年級,就已經明白這些事情了。
父 親總是在我身旁,幫助我了解更多的事,例如光。我想知道燈泡是怎麼運作的?跟我同樣年紀的小孩沒幾個知道──說不定大部分的成年人也不懂。但父親解釋 給我聽:先解釋光線是怎麼產生的,然後電子怎麼流過電線,因此怎麼讓燈泡發亮。我想知道燈泡怎麼樣發亮。他又回到源頭,解釋愛迪生如何發明燈泡,以及他是 怎麼想出法子來的。愛迪生了解,基本上你必須創造出真空的環境,因為如果燈泡裡有氧氣的話,電線發熱時就會燒起來。所以燈泡裡是真空(也就是說,燈泡裡沒 有任何空氣),問題是要如何讓大量電子流過電線而發熱。
越多電子流經電線,電流就越強,燈泡就越亮。真酷!我還不到八歲就懂得這個道理,讓我感覺與眾不同,和我認識的小孩都不同。我開始覺得,彷彿我知道了別人都不知道的秘密。
父親教我的最重要一課
我 得在此聲明,父親從來沒把我在電子學上的進步當成多了不起的大事。他教我很多事,沒錯,但他擺出一副這對我來說很稀鬆平常的樣子。到了六年級,大家都 知道,我的數學和科學程度已經超前很多。我去做了智力測驗,結果他們說我的智商超過兩百。但父親從沒逼我走這條路。那時我們住在艾德蒙頓大街上,家裡有一 塊小黑板。他三不五時拿出小黑板,只要我發問,他就回答,還在上頭畫圖。
我記得他給我 看,把正電壓連到電晶體的一端,從另一端出來負電壓時會怎麼樣。當時裡面一定有個換流器,有個邏輯電閘(gate)。他甚至用手邊能找到的 二極體和電阻,實地教我做出「AND」(且)和「OR」(或)的邏輯電閘。他教會我:在這些電路中需要電晶體來放大訊號,並把其中一個閘的對外輸出連接到 另一個閘的輸入端。
這時他所教的正是地球上任何數位裝置的基本運作原理。
他花了很多時間教我這些小事情,對他而言是小事情,即便快捷(Fairchild)公司和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十年前才剛開發出電晶體。
這真的很不得了,想想看,父親在解釋電晶體的道理給我聽的時候,世界上大部分人都還只看過真空管!他是個一直走在技術尖端的人,或許是因為他從事機密工作的關係,他可以接觸到先進科技。結果,我也站上技術的尖端。
父親教我,不要死記零件是怎麼串連起來形成電閘,而要學會電子在電閘中怎麼流動,電閘才能發揮功效。要真正理解知識,並把知識內化,而不是只從書上學會線路圖而已。
我到今天設計電腦時所用的智慧與方法,背後的驅動力仍是他當年教我的這些事。
即 使如此──即使他以小孩能懂的語言解釋和教我這麼多──我還是想告訴你他教我最重要的一課是什麼。因為這是一直在我腦中縈繞不去的,比誠實還重要。他 灌輸我當工程師的意義是什麼。我的意思是指當工程師中的工程師,當個真正的工程師。我記得很清楚,他告訴我,放眼全世界,工程的重要性是沒得比的。能做出 電子設備造福人類的人能把社會提升到新的層次。他告訴我,工程師可以改變世界,改變很多人的生活方式。
直 到今天,我仍相信工程師是世界的核心人物,而且我相信,我永遠會是個工程師,一輩子都奉獻給工程事業。我知道工程師只要創造出新東西,總會有人爭辯這 項創新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原子彈就是個例子。我父親認為,改變是驅使世界向前的動力,我們走在這條路上,基本上所有的改變都是好的。人們想要的任何產 品都是好的,而且該製造出來,不應受到政府或任何人阻撓。我很年輕時就有這種想法,當時我大概只有十歲或更小一點。在我心中,基本上科技只有好沒有壞,我 一直抱持這樣的想法。
不只是技術狂,還要當藝術家
你 得明白,就電子學的發展而言,一九五○年代的北加州和今天完全是兩個世界。舉個例子,在我長大的地方,只要家裡的電視和收音機壞掉了,大家都得自己動 手換真空管。雜貨店裡頭都有巨型的真空管測試器,而家裡的每個人──不管是爸媽或小孩──都知道怎麼操作這部機器。我的意思是,我們都知道電視機壞掉的時 候,要打開電視機,把真空管拿出來送到雜貨店,插入測試器裡。上頭有個指針會告訴你這個管子是好是壞。你可以當場在雜貨店買到新管子來替換,帶回家直接安 裝到電視機裡。
也 許你年紀太輕不記得這些事,這個辦法有點笨拙,但很有用。缺點是得花人力:把管子拿出來,一個一個測試,再把管子裝回去。太麻煩了!我以前常看著這些真空 管,試著把它拆開,這些管子好像燈泡中的鎢絲般,很容易發熱,說不定會像燈泡一樣燒掉。我曾經想過,該怎麼做出不會燒掉的真空管,又該怎麼做出不需要真空 管的電視。這樣使用起來就會輕鬆多了。
我以前就這個模樣,一向都是如此──現在似乎也還 是如此。我一直有著技術面,也有人性面。譬如說,我記得我在十歲時告訴父親,長大想像他一樣當工程師, 但我也說過,我想要像學校裡史桂克小姐那樣當五年級老師。結合技術和人性面成為我日後的人生主軸。我是說,即使是像設計電腦這樣的事,我都看過太多技術狂 只想做技術面的事,只想把一堆晶片拼在一起,使電腦運作起來而已。
但我想要像藝術家一樣 把晶片組合起來,而且做得比其他人都好,絕對讓使用者覺得輕鬆好用。這是我打造第一台電腦時的目標,也就是後來的蘋果一號。蘋果一 號是第一台用鍵盤輸入的電腦,也是第一台有螢幕的電腦。「好用科技」的想法在我兒時就已深植心中。我一直有個夢想,就是要打造出人們實際能用的機器,而後 來果然美夢成真!
無論如何,隨便你碰到哪個認識我的人,都會告訴你,我就是這樣的人:一個工程師,但是個會把人放在心裡的工程師。
(摘自《科技頑童沃玆尼克》第1章)




書名:科技頑童沃茲尼克作者:沃茲尼克、史密斯
出版:遠流

傳記故事最大的魅力不在於「教誨」,而在於「啟發」,讀完蘋果電腦另一位創辦人沃茲尼克的自傳,讀者所獲得的不是那種「又要學習什麼」的焦慮,而是一種輕鬆的、深刻的啟發式冥想。
我們可以看見蘋果電腦亢奮與猜疑兼具的創業歷程,也可體會主角工程師人生中的某些意義空虛和無奈,身為蘋果的共同創辦人,沃茲尼克的身影始終隱居在另一個創辦人喬布斯的身後。
雖 然他設計了膾炙人口、首部銷售超過100萬台的個人電腦「蘋果二號」,但蘋果電腦成立後就定位為「行銷公司」,而不是「產品公司」,因此一輩子以「工程 師」自居、為傲與為樂的沃茲尼克,在公司內的自我實現企圖處處碰壁。但這位科技人如何另闢蹊徑,找出自己的生命意義,重建科技宅男和社會間的新關係,讓我 們覺得饒富深意。
和喬布斯不同的是,沃茲尼克從未離開蘋果,至今他仍支領最低階的員工薪水,參與許多工程師的研發計畫,也由於他未曾有 機會成為公司的決策者,因而得以自由 地享受創業成功後的許多人生樂趣──包括舉辦兩次大型演唱會、經歷一次飛機失事、結了三次婚、參與過無數次失敗的發明,以及當了十年的義工老師。和喬布斯 宛如F1賽車跑道的一生相比,沃茲尼克的一輩子,雖然平淡許多,但卻更接近台灣科技工程師的生命處境。
當一個熱愛科技創新、相信科技可 以改變人類命運的人,學著走進人群,讓自己與家人、他人都能活得熱情洋溢,此時概念將不再只是方程式裡的抽象符號,而是一 個個具體動人的產品。從早年捉弄電話公司的「藍盒子」,到創業代表作「蘋果二號」與最新的iPod音樂隨身聽,沃茲尼克示範的是:創意來自生活感受,來自 與他人的互動,而不是單單聽從理性分析的結果。
有了這本傳記,蘋果電腦的神話更真實了,它說明了:人類世界許許多多未盡神聖的個性、動機或意圖,反而有可能催生偉大的發明;而盛大的成功,往往是系列苦惱的開始;當面對一個個人生的苦惱之際,真誠地回歸自我本性中那簡單的善念,也許會讓你眼前一陣柳暗花明。
(作者是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本文是推薦序)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