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9日 星期一

Calvino. 回憶錄:幾次演講緣分; Adorno 《美學理論》;The Kiss; ( Why Read the Classics? 1991 )

“The life that you live in order to photograph it is already, at the outset, a commemoration of itself.”
Italo Calvino on photography, an epoch before our compulsive social imaging


蕭育和:

據說古代的猶太先知在遇到難題時,會走進森林升起火,口念神聖的咒語,然後就會得到解答。幾個世代過去後,先知的繼承人又遇到難題時,也同樣會走進森林,雖然已經忘了怎麼升火,但還是可以禱告,依然可以得到解答。再之後,後繼的先知連咒語都忘了,但還記得走進森林,最後,先知們會發現自己連森林那個地方都忘了,唯一記得的只剩下這個故事,而這樣其實也就夠了。

在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的《看不見的城市》也是這樣一個只記得故事的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一種力的向量,它前進,而無所定向。故事的技藝挽救了記憶的失落,零落軟爛的時間於是可以重拾力道,重新前進。

「城市」對卡爾維諾來說不只是小說的元素,它也意味著故事的終點,一個沒有終點的終點,所有的故事都來自寫作所起始的那個無名之點,與包圍它的城市之間的關係。在《巴黎隱士》中,卡爾維諾曾經半開玩笑的說,作家的作品一旦去到國外,就會失去了本地的脈絡,「像流星般被翻譯」的作品,於是就讓「讀者與評論家必須從那跌落破碎的星體上進行重建」。卡爾維諾顯然不是哀嘆作品的失根,否則他不會同時強調「我所寫的語言裡,不再和任何口語的方言有關係」,對此我們應該謹記古猶太先知的寓言:遺忘是必要與無可避免的,故事才能藉此而生並前進。所以,只有離開故土,「作者已死」,作品與故事才能延續下去。

「城市」從來都不是實體之物,它充其量是向量的組合、交會與輻射,所以卡爾維諾說城市之所以活力與時尚,是因為它「討論邏輯學,通過邏輯學開啟通往瘋狂之路」。

只有故事才能挽救零碎軟爛的時間,重新生成有力道的向量,時間才能重新「結晶在物體上」,卡爾維諾對「城市」有一個極為形式的定義:城市不是別的,只是時間的形式。

時間不會均質的結晶在物體上,否則,城市與故事就不再可能。卡爾維諾筆下多有縝密探查向量組合的角色。《馬可瓦多》反覆在目光向量的更替中尋找出路,視線在「在樹枝上變黃的葉子」、「被屋瓦抓住的一片羽毛」以及「粉碎在人行道上的無花果皮」之間不斷交替,最後的立誓逃離也是以作為向量組合的幾何形式呈現,「以對角線穿過街道」。

故事沒有終點,沒有唯一的路線,卡爾維諾眼中的世界是「一種明晰、愉悅的幾何型態」,甚至於「迷失其中是一樁樂事」,迷宮的樂趣就在於,最後大家會再次相逢。

伽利略是卡爾維諾心中名副其實「說故事的人」,因為他發現了世界全新的向量與幾何規則,物理成就與文學成就一體兩面,伽利略既是「嚴格的科學推理者」與「富有想像力的幸福發明者」。

在《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中,卡爾維諾意味深長的提到了,所有的寫作者難免憧憬水星之神荷米斯(Hermes),祂是信使與溝通,發明寫作與主宰詭秘之神,有著一雙長著翅膀的腳,輕快的在諸神、人神、宇宙法則與個體命運、自然與人造等等之間建立種種關係,不正是所有寫作者的模範?然而卡爾維諾更感興趣的是火與鍛冶之神赫菲斯托斯(Hephaestus),不若輕盈靈巧的荷米斯,鍛冶之神獨自棲身於火山口底部,孤守冶煉場,孜孜不倦打造精緻的物品:給諸神的珠寶與裝飾品、武器、盾牌、羅網、佈陣道具等等,在某些神話版本中,鍛冶之神甚至身負殘疾。

卡爾維諾對鍛冶之神的興趣不難理解:菲斯托斯鑄成的一切器具都需要對幾何的完美掌握,祂的技藝會改變向量的方向,影響向量的力道,所象徵的是改變與世界的互動方式,或者說,改變了世界的幾何模式。如果沒有菲斯托斯,則荷米斯的冒險無從進行,畢竟其敏捷與靈活需要祂的道具、手藝以及不懈的勞動,諸神的象徵也全賴菲斯托斯的技藝:賦予原型物質某種新的形式:七弦琴、叉戟、長矛或王冠。

在卡爾維諾看來,故事技藝的沒落,歸根究柢是工業時代讓外部世界不成比例的向技術進步傾斜,人們於是對這個單向度的世界失去了興趣,其惡果是對「世界上那唯一沒有被鍍上光鮮與抗氧化外殼」內心的過度關注,世界單調的貧乏與自我匱乏的裸露一體兩面。卡爾維諾很少表現出對於任何自我情緒的關注,他對「與現實建立情感關係」毫無興趣,任何主張在卡爾維諾作品中得到情感慰藉的讀者,難免都是強說愁。

在帶有自傳性質的《聖約翰之路》中,卡爾維諾曾將自己「去自我化」比喻成作感知世界的機械,卡爾維諾的歷險敘事、對幾何的迷戀、以及對「自我」的無視,都讓他在百年誕辰的今天,在一個對於自我與疼痛過度敏感的時代,顯得不合時宜。讚嘆其作品奇思妙想設定的同時,卻又同時遺忘了沉默的菲斯托斯與其工整的技藝。

先知們是不是走到了森林的禱告之地其實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在這種事物因為某種神秘聯繫而形成,宛若一張網的世界中,「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自由穿越其中」,每個人都擁有各自透徹其幾何結構,自由穿行的技藝。

卡爾維諾對此深信不疑。(10月15日是卡爾維諾百歲冥誕)

原文見留言處


Hanching Chung 更新了他的近況。
紀念賴顯邦先生(明目書社)--預計本周末製作一簡單的"節目":
......約2006年,賴兄請我"開講"一次,還給鐘點費。.........
"鍾漢清先生談 「詮釋 伊塔羅.卡爾維諾( Italo Calvino)著《為什麼讀經典》
「主題: ( Why Read the Classics? 1991 ) ,(李桂蜜譯,台北:時報出版, 2005)-----文化的 淵博知識系統與自覺的閱讀/編 /譯 /研究、追求。」
時間: 12/01 (四 ) ,13:30~ 14:30
地點:溫州街 64號,明目書社。
說明:這是第二場免費入座的『明目譯壇』(二):現場有茶點招待。原先吳錫德老師建議每月第一周四,請最近有出書或有心得要報導的朋友來分享。 歡迎有興趣分享的朋友聯絡鍾漢清先生 hcsimonl@gmail.com。
相關的一些章節之摘要請參考個人新聞台......."
2017.3月1日,看Richard Francis Gombrich教授在British Academy的談話,介紹他的父親Sir Ernst Gombrich的"個性特色和興趣"---他2015年的談話,沒時間談其父的學術成就 (我將會補上這,因為從80年代中,蒐集了 Sir Ernst Gombrich的許多著作,而從明目書社那兒,買了中國美術學院范景中先生等 "Ernst Gombrich之友"的書籍和論文:
Professor Richard Gombrich on Sir Ernst Gombrich...






Imagination : Constantin Brancusi…The Monk of Modernism ». BBC
這部 (2017補,我忘記了) 解釋為什麼羅丹的The Kiss ,是19世紀的。
而 Brâncuşi 的 The Kiss (1908),則是在墳墓
更真更美更永恆
整體探討雕塑之精神性、宗教感。
包括他晚年信藏傳佛教。
2017補:我1977年讀The Language of Sculpture一書,Constantin Brâncuşi 的份量頗重。
世界變化大,該書第7章專論 Brâncuşi at Tirgu Jiu,現在的拼音為Târgu Jiu---我看過一張地圖,顯示"巴黎-維也納-Târgu Jiu"等三地,成一等距離之直線。
John Berger 說,"Constantin Brâncuşi" (1876–1957)的最後20年,尋尋覓覓,無所得,因他早已找到他的Form。






因人生是一藝術品,特譯此段給師友參考:『某件作品的優點,它的形式所達的層次,它內在的一貫性等,它們之能為人所辨識,通常要等到它的材料已舊了,或是我們知覺的中樞對於其立面的最明顯特徵都已無動於衷了……因為品質要從歷史過程中展開,並不只要靠該品質本身,更需要的是它隨後的變化以及讓那舊物能「浮雕」出來;也許品質和某消逝過程之間是有關係的。』-----Adorno 《美學理論》轉譯自 Exact Imagination, Late Work by Sherry Weber Nicholsen, The MIT Press, 1997, p.1


我要談2次海外演講。今天較忙,以後有空再整理。

一次是與陳長仁教授去越南和柬埔寨大學的交流,我將演講費,請陳教授再幫忙安排去吳哥窟 (陳教授是再訪),一了心願。

另外一次是台灣某協會與蘇州政府合作,安排台灣的許多講師去做演講。正值上海辦世博,我請故友劉仲庸先生安排,讓我課後有機會去參觀世博。

以上兩位朋友都是我的恩人。





-----

2004年6月中的記事,從文中可知道我在柑園國中有2次演講:1次是校長安排,到該校對老師們;另外一次是李惠銘先生先生戴老師們來我處,我做某本書的導讀。


"最高興:午後,久未謀面的李惠銘先生來訪。他過去一直服務著名的柑園國中(我們多年前用「華人戴明學院」相互造訪,他們是唯一學校下午全採取社團教學法……),幾年前北縣考「校長」第一名;他真的像「新造的人」,沒介紹的話,我不敢認他(我自己當然也變化很大)。他說下定決心放棄公家的所有資格、資歷,轉到位於雲林的「維多利亞雙語中小學」當「副校長」……
我鼓勵他,一定要把愛心和經驗寫下,他說每周回台北的路上都會用錄音筆大記。他希望找能綜觀全世界的歷史教科書,我說日本過去Asahi出版過周刊,主題如「西元500/1300/1500……的世界」等等,圖文並茂……帶他到附近的大陸書籍販賣店「導引」。他找到一本定價80元(rmb)的彩印好書。
我轉送月娟翻譯的書給他。說過去在永和社區大學當義工老師時,看過國中的「水泥叢林和可憐的圖書館」,希望救救下代(其實每代自有他們的福;前天看報導日本去年保險套銷量跌約3-4成,因為網路等等的吸引力不輸「異性」,哀哉?)"





2017.12.31
李惠銘 to me
老師新年快樂
我2004年離開柑園
渡過濁水溪到雲林的維多利亞雙語實驗學校(副校長)
2005年任職北投復興高中(總務,學務主任)
2009年回到樹林柑園的新學校~桃子腳
這學校也是王秀雲校長籌設
是因應臺北大學特定區的新設校
建築師是簡學義先生
全校都是用清水模打造
八年來,我也用心把它經營成很獨特的學校
新近甫獲遠見[未來教育 臺灣一百]的TOP10大獎
不過,這也是我教育生涯唯一獲獎,
實在不足道。
這學校可說是柑園之後,
又一個運用戴明哲學經營成功的案例,
先寄上遠見的專案報導,請老師指教
年後再專程登門請益。
謝謝老師
惠銘祝福您


----


2019



14:26
263 ROC中小學校長協會 課程模組(2) 一變異與績效 鍾漢清








41:51
262 ROC中小學校長協會 課程模組(1) 一戴明博士的系統觀 熊維強
40 views3 days ago




英豪歡宴
闊別20餘載,今日統一人壽黃埔一期相見歡,文青邦彥登高一呼成就本次聚會,特別揮毫題詩,記今日盛況:
久別盛宴在旺堂
美酒玉杯泛流光
統一弦歌聲悠揚
鷹星功名播四方
感謝爐主德洲




*****
看到/公孚兄來此處(Facebook),讓我想起一次難忘的演講:
"我一向對於學校邀請的演講特別認真,林公曾主持過元智大學的一系列專家談IE/QC等,我對於這,很認真地寫過一篇『IE人的一套情境規劃::再見,IE人的童年-巴士乎?電車乎?直昇機乎?(
A Scenario of Childhood's End of Industral Engineers:a tram or a bus
or a helicopter?)當然,演講費交林公轉贈大陸的「希望工程」....."



-----
此次清華大學工業工程學系的粉絲營(各地高三同學),1990年,主持人是吳鑄陶學長,他說,同學都很喜歡您。
我的主題是跟他們介紹產業界如何應用工業工程。當時我是杜邦電子的品管兼工程部經理。
"Connectors 產業是20世紀產業中的新興者。主要的美日歐廠商中,都在下半葉與台灣有緣。
80年代中,台灣的PC產業大興,杜邦 (BERG)、Molex、AMP等在台灣設廠,Foxconn 剛起步。
我1987年加入AMP,到日本AMP廠/本部受訓。1988年中,我當DuPont公司內壢廠 (60年代末就開始,對台灣該產業人才的培育有貢獻)的工程部和品管部經理。
約89年初,我決定成立產品開發小組,從事SIMM (單列直插式記憶體模組* single in-line memory module,縮寫SIMM )插座 (Berg) 產品和生產系統的開發......"

(我在21世紀初,有機會到台大的工業工程研究所演講,地點在當年"救國團"的國際學生宿舍。然而,該演講沒有"東西"留下"來.....)




-----
照此張相時,有點吃驚,因為記得的是擺台大工管系的,怎換成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呢?或許前者之"面"有點"腐蝕".....
邀請我的老師是留日的博士。各位應該知道,80年代初,日本各大營建商都努力取得"戴明獎"了,換句話說,日本營建業已發展出成熟的"品質管理"實務心得---譬如說,從設計階段就講究"顧客之聲"的掌握等......
東道主還熟讀我社的所有出版品,譬如說,J. M. Juran的【品質三部曲】,能夠說出Juran的思路和用語之精確等等,一句話,我很佩服,也很感謝.....
我比較擔憂的是工科學生如何看待"品質管理"。
在此,謝謝教授,約1999年......

------

這張約2002年夏天某日的"國家文官訓練所" (舊址)。
講題是故友張忠樸的【人生的不標準答案】(台北:天下文化,2002)。
該機構請的是寫【推薦序 (二) 不標準的人生 不標準的答案】的王晃三教授,當時,他每逢暑假,都會飛芝加哥靜修,所以就轉而推薦我代打。
講稿等,該機構有【年報】。




圖像裡可能有1 人

-----
這張老照片,可能是1996或1997年某天我在當時台北中興大學會計研究所的演講之後的"派立得快照"。
講題可能是"從戴明博士的淵博知識系統看會計學"。我帶紅珠實驗的道具去。講義和大綱可能在舊電腦某處。
為何有機會去該研究所交流?原來台大商學院某教授看到我出書計畫中,有本標題"淵博知識系統與策略會計"之類的書,他找我談談 (他好像跟宏遠紡織的葉總認識.....),之後,介紹我去中興的研究所演講。
很抱歉,這些老師的名字,我都忘了。在此,謝謝他們。





*****
1988年2月,Jeff 介紹的......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