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7日 星期四

James Harrison (blood donor);孫越(1930-2018)蘋論:孫越的三段人生



鄭麗君:孫越一生成就長留台灣人記憶

生活

前天5.16,川賴健一先生來訪,談起訪問過孫越(1930-2018)先生。他還傳來孫先生的手稿:愛是永無止息的。


“拥有金手臂的男人”:澳洲男子献血救百万婴儿

MATT STEVENS
哈里森的血液里含有一种制作开创性药物所需的罕见抗体,红十字会称此药物已帮助挽救了超过两百万可能会患上致命疾病的婴儿。他已献血数十年,在81岁这年停止献血。

James Harrison (blood donor)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ames_Harrison_(blood_donor)

James Christopher Harrison (born 27 December 1936), OAM, also known as the Man with the golden arm, is a blood plasma donor from Australia whose ...

****



+++
台灣演藝界多的是俊男美女,運氣好的年進斗金,但是聽說誰長年在做公益慈善事業了?孫越長相平凡,即使演技優秀,也不受追星男女的青睞,但他的慈善能量卻十分強大,不但救助許多人,也啟發不少人從事慈善事業。

演壞人致自我厭惡

他的人生分三個階段:小演員、大影帝、慈善家。台灣演藝界從古至今都貪戀青春,往往到幾乎戀童癖的地步,以致孫越受長相所累,早年只能當小演員演小癟三。西方和日本的演藝界老早拋棄了俊男美女的魔咒,完全看角色的特色決定演員,於是經常看到歐吉桑、歐巴桑擔綱當主角的電影和電視劇,演來老練穩健,勁道十足。現在普遍進入老年社會,消費群也偏銀髮族,正是老年人的黃金時代,孫越是老演員中的翹楚,理當大走老運,可是他不再留戀人人稱羨的演藝界,看透其中的浮華虛榮,後半生40年以做公益為志業,成為眾人口中的台灣大天使。
當時演藝界有個說法,「演壞人就要像孫越」,尤其演活了癟三、痞子、混混,但就是沒機會挑大樑演主角。由於他已成為台灣演壞人的「典範」,在善惡二元論的淺薄影視邏輯裡,都需要有壞人的角色來陪襯並凸顯主角的正派及勇敢,但是演好人的演員太多了,反而飾演壞人的角色很少,於是壞人典範就吃香了,孫越演藝生涯的高峰同時軋9部片子,總共拍了超過200多部電影,還在1969年以《揚子江風雲》反派一角奪得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的殊榮。
慧根豐厚的孫越在巔峰時反而不快樂,覺得演戲已經麻木無感,而且壞人演多了相由心生,自己也覺得醜陋,最難過的是兒女在外人面前不敢認他這個爸爸,他因此罹患憂鬱症,3次動自殺的念頭,有從舞台高架跳下、開車撞電桿的衝動,埋下了日後退出影壇從事慈善的種子。 
1983年他以《搭錯車》主演撿破爛的啞巴老兵獲得金馬獎影帝,開啟了他大影帝的時代,就在他演藝事業的巔峰期,1989年拍完《兩個油漆匠》之後,宣布退出影壇,此後只為公益而活,開始他公益生涯的階段。這就是我們經常看到孫越以自己為例子勸人戒菸的著名廣告的由來。
表演是種虛構,亦即在自我理解或主體認同的塑造過程中,常透過戲劇性的演出來強調其意義與效用。孫越被規定演出壞人一角,竟內化成對自我的背叛與厭惡,乃至出現精神異常,對他的自我很具傷害性。由此可見證他演戲的認真與誠懇,以致無法自我欺騙,形成角色內化,假戲真做。這足以顯現他內在的善良與單純。
孫越主演的《搭錯車》是由虞戡平所導演,是第一部外省眷村的寫實電影,拍得很好,動人心弦,眷村人看了感慨尤深。 

電影顛覆省籍認識

此片糾正了若干省籍矛盾的誤解,像是外省人並非如某些本省人所想像的騎在台灣人的頭上、外省人並非個個是統治階級,沉在社會底層的外省人所在多有;外省人並非都是二二八事件的兇手、而且從眷村生活的事實來看,許多外省家庭其實很貧窮,說明了並不是外省人殖民本省人,而是包括本省人在內的黨國體制統治集團,騎在包括外省人在內的被統治者頭上。孫越的弱勢老兵形象非常生動地再現了這個事實。有了他的詮釋,我們對省籍的認識應該更寬容、更友善。



悼:孫越(1930-2018)


孫越病故,「孫叔叔說故事」的生命故事走到了尾聲,走入了大家的回憶。
大家眼中的孫越,除了是一位從電視走向電影的出色演員,也是一位關心社會、熱心公益的志願服務者,還是一位受到感召的基督徒。走出電視電影螢光幕的孫越,走向了社會上各種最需要關懷的民眾,活出了生命的價值也活出了信仰的真諦。
敬悼大家的老朋友孫越先生!
(圖片來源:草根影響力基金會網頁)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